提升自我保護認知 預防性侵害(95年11月26日)
  程鈺菁(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講師)
    我國由於民族性較保守,對性教育一直不足,許多老師和家長也避之不談。通常都要等到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時才感嘆,要是之前能預防,也不會有這般的後果。一般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更何況是心智薄弱、認知能力較不足的孩子。

個案介紹

  阿敏是一個隔代教養的女孩,從小由阿媽拉拔長大,今年已經滿十五歲。阿敏家附近有大型工程進行,許多外籍工人假日放假時,常會喝酒助興。前不久,一個泰勞無意間看到阿敏在路上閒逛,於是就用簡單的國語與阿敏噓寒問暖,很快的,單純的阿敏便和泰勞打成一片。在自我保護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她與泰勞發生好幾次性關係,最後被導師發現時,阿敏已經懷孕了。

個案處理和輔導

  事發之後,導師請監護人阿媽來處理此事。七十五歲的阿媽說:「我已經盡力扶養阿敏長大,以後的大小事請老師幫忙處理。」阿媽在辛苦撫養孫女長大後,年邁的她已無能為力再為有智能障礙的孫女處理懷孕的事情了。為此,學校召開特教個案輔導會議,並通報請縣政府特教課的專業人員來處理後續事情。之後,社工、性侵害防制中心,以及社會局安置系統完全啟動。

  未成年又未婚懷孕,幾乎可以預見的,個案將面臨到孩子未來很可能沒父親,而身心障礙的她是不是有能力撫養、教育下一代,才是整個社會問題的開始。因此學校心輔中心的專業人員及醫院心理師,隨即介入輔導並追蹤,以期個案能度過難關。

  由於個案的家庭資源薄弱,除了協助處理個案對整個家庭的衝擊外,並協助尋求相關單位提供持續的家庭支援系統,尋求民間機構組織或家長義務協助個案及家庭共度難關。

  在心理重建方面,除了心理師的追蹤輔導,並請曾經發生類似情形的案主分享經驗。例如勵馨基金會,或是坊間的失婚協會、晚晴協會等組織,藉由過來人的經驗談,在第一時間分享如何走過難關,如何度過最難熬的時刻,以及現在的心情轉折,協助個案減輕心中的壓抑。

  此外,為避免類似的事情再發生,學校特教老師、社工人員應常辦理身障家庭教育課程,或是婚姻、戀愛的Q&A座談會,如何在威脅利誘下,發揮自我決定的能力,拒絕他人非禮貌性的感官或身體上的接觸。

  很多先進國家對於防範身心障礙者遭受歧視、侮辱、未成年性侵,都有一套明確法令,防止這些弱勢族群免於恐懼,且得到充分的人身保障。

  希望政府及相關單位正視該個案的遭遇,除了亡羊補牢外,還須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和外籍勞工、配偶善待未成年身障女性,為她們營造一個安全、無所畏懼的社會環境。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