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 課程設計探討(95年7月23日)
  黃榮真(花蓮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目前國內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設計與相關研究,大多以一般學生為教學對象,除僅有少數研究針對特殊學生性別課程需求進行調查外,對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研發仍然不足。
 
  從特教網路資料中,雖然陸續看到幾個教材編製比賽的成果資料,但是大多針對某一類身心障礙學生就學階段的若干單元來設計;就身心障礙班級教師的教學需求及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需要來看,相關學術單位若能從國小、國中、高中職等就學階段,提供一套完整而有系統的十二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將是教師之福,學生之幸;部分特教學者專家、實務工作教師亦認為,這個教學議題,有必要向下延伸,自學前階段就開始培養特殊幼兒一些基本概念。
 
  筆者曾與學前、國小、國中、高中職各階段的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訪談,經常有老師提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內容應該如何設計,較能適合學生的學習呢?」「什麼樣的教學主題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來說,是必須而且是重要的?」「學前、國小、國中、高中職各階段教學重點順序,該採取什麼樣的課程設計模式最為適當?」等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大方向著手:
 
  第一,可參考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兩性教育」議題的架構。
 
  因應特殊學生未來回歸普通教育模式的學習需求,讓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教學內容能夠彼此銜接得宜,故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可考慮以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兩性教育」議題的五大核心內涵為架構。
 
  此外,由於教育部於二○○四年已將「兩性平等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教師進行課程設計時,可將之修正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並且將原來第四個核心內涵「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兩性平等」,變更為「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平等」。
 
  亦即此一「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可擬以「兩性的成長與發展」、「兩性的關係與互動」、「性別角色的學習與突破」、「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平等」與「兩性權益相關議題」等為五大核心主軸領域,作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內容設計的藍本,以進一步發展一系列適合其身心發展需求,且適用於學前至高中職階段性別平等的完整課程。
 
  第二,彙整歷年來國內、國外有關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性別教育課程文獻共同與相異的課程主題。
 
  筆者在二○○四年曾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盧台華教授,共同針對此一議題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兩性的成長與發展」領域中,兩類教育均提及生理發展、身體部位構造名稱(生殖器官)、生命的來源、青春期、生殖、遺傳、性行為(自慰、觸摸)、性健康(生殖器官保健、身體清潔、性傳染病預防)、避孕、懷孕、正向自我概念(個性、長處、喜好、情緒)、身體形象、休閒活動、生涯規畫、兩性異同(兩性在生理、心理、行為上的差異)、如廁(辨識公共場所男女區分的標誌及禮儀)、兩性共同成長的終身學習活動等的教學內容。
 
  在相異處方面,國內外普通教育會談及墮胎的議題,而國內外特殊教育則重視特殊學生的裝扮整潔(注意自己外貌和服裝的清潔和整齊)的教學重點。
 
  在「兩性的關係與互動」領域中,兩類教育皆論述兩性互動、朋友關係、溝通、約會、婚姻、做決定、家庭功能與角色、教養照顧子女、情緒管理、異性相處、兩性分工與合作、家庭計畫(優生保健)、人際關係等內容。有關相異之處,國內外特殊教育都談到特殊學生的社交禮儀為教學內涵。
 
  從「性別角色的學習與突破」領域中,看出兩類教育文獻對於性別認同、性取向、性別角色、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分享兩性的成長經驗等內容,列為教學內容;就兩者相異角度來看,會發現,國內普通教育會進行批判傳播媒體中的性別偏見與歧視內容,反觀特殊教育則是加強基礎層面的認識自己的性別、性別差異的議題。
 
  由「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平等」領域觀之,則得知兩類教育皆關注兩性平等、多元文化的兩性互動的模式、團隊中不同性別的貢獻等三項議題。就兩者相異點而言,國內外普通教育均談到不同文化中的性,而國內普通教育也另外提及兩性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角色、檢視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歧視;其中,檢視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歧視一項,國內外特殊教育也共同提出此一內容。
 
  在「兩性權益相關議題」領域中,兩類教育皆提出身體自主權、性侵害、尋求協助、性騷擾、性虐待及性暴力、保護自己、隱私權、社會服務網絡及資源、性侵害防治(應變方式),以及堅定態度(學習說「不」)等內容。就兩者相異內容來說,國內外特殊教育重視特殊學生分辨危險關係(認識適當的身體接觸)等技能。
 
  此外,國內外文獻均提及法律的課題,但在兩類教育所關注的內容難易層次有極大的不同,其中普通教育重視法律中兩性權益的分配,而特殊教育則是強調性侵害的法律常識,兩者法律內容明顯有深淺的差別。
 
  第三、從教學現場的若干實務層面著眼。
 
  1.考量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類型與程度,進行課程內容的彈性調整,例如,認知功能較弱的學生就必須規畫適合其能夠漸次學習理解的教學內容;若認知發展在一般範圍水準內,學生本身為視障、聽障、肢障、學障等情形,則課程內容設計也必須因其障礙狀況而有部分內容的調整。
 
  2.依身心障礙學生的年齡與就學階段而有不同層次內涵的設計重點,例如,國小階段正是個人形成身體意象、性別認同的時期,課程重點以建立身心障礙學生正向的性別平等認知概念為主;而國、高中(職)階段正是建立性別分化的重要時期,課程重點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身心改變,學習尊重性別間的差異,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3.課程實施的方式可融入特教班級相關的課程,譬如,生活教育、社會適應、實用語文、職業教育等。
 
  有不少現職教師先後向筆者表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特殊學生而言,比一般學生還要重要,可否將此一課程改以單獨成為一門課」的提議,「若是能由政府單位擬請學術單位和現職教師合作,共同貢獻智慧與經驗,擬定一套系統化的課程,對學校中的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是非常必須的,並且可以嘉惠國小至高中職智障學生,進而減少社會問題與成本」。
 
  4.課程設計的類型可以多元化,包括教學示範、生活故事、角色扮演、團體討論、小組經驗分享、宣導短片、照片、圖片、「做中學」的遊戲活動(例如另類的大富翁遊戲等)、學習單的情境問題討論等多元方式,並且配合學生學習主題的各單元內容,設計分組與個人學習單,以建立學生健全的性別平等觀,亦即依學生的障礙情形不同,提供適性化的學習內涵與教學活動設計的類型。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