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學生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探討(95年5月29日)
  黃榮真(花蓮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回顧一九七○年代,國小教科書內容中所提到「爸爸看書報,媽媽忙打掃」,從這些相關的內容中,不難看出傳統刻板性別印象深烙在一般人的心裡。「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觀念,長久根植於社會脈絡的性別文化中。
 
  追溯一九八○年代健康教育所提及的相關內容,大多以性生理內涵為主軸,對於性心理與不同性別之間應如何和諧與平等相處等議題,較少著墨。
 
  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的差別在於性(sex)教育強調男女差別的生物本源性,主要是探討生理的性所衍生的相關問題;而性別平等(gender equity)教育所關心的課題,不僅包括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差異,主要是重新檢視長久根植於社會脈絡的性別文化,探討其所造成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以及因性別因素導致個人無法充分發展潛能的改進方法。
 
  性別平等教育係建構在多元文化體系中,尊重不同性別者的身心發展,主張各性別之間要平權與互相尊重,不受到性別或是性別角色期望的影響;並以促進彼此和諧、平權互動為目標,檢視性別角色處於社會建構的發展與歷程,同時反思是否能解構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迷思。所以,性別平等教育在於以教育方式來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每個人的人格尊嚴。
 
  性別平等教育是現代多元社會中,常被各界重視的議題。近年來,臺灣社會日趨多元化,新聞媒體不時報導有關身心障礙學生校園暴力、性騷擾等事件,引起專家學者、教育界人士的關切。
 
  雖然有些身心障礙學生的智能發展比一般學生稍慢,但生理發展卻與常人無異,同樣也會面臨與性別相關的種種問題。然有些身心障礙學生卻因受限於認知功能的缺損,較難藉由實際事物體會生活中的各種經驗,加上溝通及其他能力的發展亦受到阻礙,在缺乏自信心、自我概念薄弱的情況下,較易從現實環境中退縮,形成過度的依賴。
 
  筆者歸納近兩年來訪談輔導區內四十位特教班教師研究中,發現身心障礙學生較常出現以下情形:
 
  1.對於自己生理特徵發展感到好奇,卻又因生理自我控制力較弱,不知道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與異性交往,也不大清楚如何保護自己身體,以及正確掌握自己與他人身體的界限。
 
  2.智障女學生跟一般女性相較,由於本身沒有足夠能力去面對與應變各種性侵害的狀況,導致她們受到性侵害的比例偏高。
 
  3.若干學生由於從小受到長期性侵害,對自我的價值觀產生扭曲,因此不再看重自己的身體,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心態,而有些性侵害的受害者反而成為加害者。
 
  4.有些學生由於從小缺乏愛與溫暖,或是平時受到的重視度不夠,當他們覺得有人撫愛他時,自覺受到他人的重視;有些是小時候有被人侵害的經驗後,就不再在乎自己的身體;有的則是為了獲得物質的回饋;有些學生則同時出現以上這三種心態。
 
  5.大部分心智發展受限的學生,對於自己身體發展上的一些問題沒辦法處理,由於本身心理發展遠不及生理上的改變,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較難因應身體與心理之間的落差,例如有些女學生對於生理期的出現,產生莫名驚慌的反應現象。
 
  6.原本身心障礙高職學生經由教師努力教導,有很好的職業技能表現,然而進入職場時,在人際關係與兩性互動兩方面常出現不當的行為,或是受到職場傷害。
 
  7.有若干畢業生的長輩安排外籍新娘結婚等婚姻傷害,本身成為受害者。
 
  8.身心障礙學生透過網路交友,也易衍生兩性交往的問題,例如發生援交事件,或是接受別人條件式的交換而受騙等,由於學生未成年,兩性交往若是處理不當,容易牽涉到法律的問題。
 
  9.社會媒體(如韓劇、日劇、臺灣連續劇)所提供的性別範本,與學校的教育內涵與以及方向,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學校老師認真教導身心障礙學生正確的性別觀念,但是社會扭曲且似是而非的價值觀,難免造成負向的影響,例如兩性的一夜情等,其不當示範會讓身心障礙學生無法分辨人際互動間的對錯,導致學校教育成效受到影響。
 
  10.社會風氣日漸開放,各種傳播媒體、網路的色情氾濫與不實的渲染層出不窮,有些身心障礙學生由於認知與判斷能力較弱,適應環境能力較為不足,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制力薄弱,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弱等問題,容易受到錯誤的兩性價值觀影響,甚至可能成為性犯罪的受害者。
 
  綜上所述,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議題,值得我們高度的關注。
 
  由於學校之外的社會環境充斥各種不實的訊息,學校應負起教育的責任與使命,提供學生正確的兩性知能與態度,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懷與保護;若是學校不扮演指導的角色,學生道聽途說所獲得的錯誤觀念,反而會帶給他們負向影響。
 
  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以及學習如何適應社會,分辨與因應突發的危險狀況,幫助他們釐清錯誤的觀念,發揮教育功能,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建立學生正確性別觀念 學校責無旁貸

  學校教師對於國小至高職階段每個時期的身心障礙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目標。
 
  國小階段正是個人形成身體意象、性別認同的時期,學生若是接受適當的性別平等教育,可以減少錯誤的態度,建立正向的認知概念。所以此一課程應由國小階段開始實施,同時也須長期有系統的進行,才能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
 
  青少年階段正是建立性別分化的重要時期,若是學生接受正確的相關知識,可了解青春期的身心改變,學習尊重性別間的差異,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學校單位若能落實中學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工作,必能培養國中、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正確的性知識、健康的態度和舉止。
 
  性別平等課程的教學需要長期有系統的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而言,應該比一般學校的學生還要重要,因為智能功能缺損的身心障礙學生,較難分辨此方面的相關訊息(如性別、兩性互動等),所以更需要性別平等課程,才能藉由日積月累的方式,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
 
  此外,更需要推廣至整個社會層面,讓每個人都能夠受到應有的尊重,學會彼此平等的對待,讓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成為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活教育,也是全體國民的終身教育。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