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合作與具備知能的重要性
  文/蔡美馨(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個案一:過動兒鴻兒平常很容易衝動、分心,常常動不動就和同學爭吵,老師對全班同學說,大家最好離他遠一點。因為同學都疏遠他,最近鴻兒出現拒學,對學習沒有動力,也不肯就醫。

  個案二:A同學掉了錢包,老師要全班投票「票選」誰最有可能是偷竊者,結果患有過動症的B同學得到最高票,但他堅決否認。事後證明A同學錢包是忘了帶,不是報偷。B同學沒有犯錯,卻被誤導的民意定罪,心理受到極大的創傷。

  個案三:過動兒小偉在學校常常狀況不斷,導師常向家長表達:「讓他在家學習幾天吧!」一個學期下來,小偉到校的時間有限,難以融入團體,他常以小丑搗蛋的方式想獲取友情,卻讓同學更討厭他。

  當「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ADHD,俗稱過動兒)的患者,因生理疾症影響產生過動、衝動、專注力不足,或是常常心不在焉、行事馬虎莽撞,容易逃避重任時,除了患者本身需要學習自我管理、人我界限,以及開展優勢能力,以建立自信外,長期負擔教養重任的家長或老師,也必須建立自我調適的能力,以避免教養過程中不斷產生的挫折和無力感。

  多年前有一位剛自師範學院畢業的新進老師,就因為班上三個過動學生每天狀況百出,令她幾乎崩潰,日夜以淚洗面,一學期後不得不申請轉調他校;一位在研習時分享的老師,提到她焦慮到連看到班上的過動學生時就會不自主的發抖。筆者在不同的研習或演講現場,也曾有普通班老師或輔導主任表示,教導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學生,讓他們疲累甚至焦慮、憂鬱,他們很希望這類的孩子能集中式教導,或在特教班、特殊學校就讀。

  顯然,過動學生在校園的適應問題,讓很多學校都疲於因應。我們關心,也深知老師的教導困境,然只因放棄或邊緣化ADHD學生,非教育的本質,更不符合照護身心障礙者的公義公平原則。「零拒絕、融合教育、回歸主流」是教育政策,更是特殊教育學生的基本權益及應有的保障。

  茲提出以下配套方案,期望親師生能稍獲支持,或尋得策略,共同因應教導ADHD學生適切成長課題。

一、教師的心理建設和預備知能
  就一百人就會有三至七人的發生率,每班幾乎都會有一到兩個ADHD的患者。依診斷守則,患者通常在七歲以前就出現症狀。並會在兩個或以上不同的情境(如學校或家裡),出現且會造成臨床上顯著的傷害,影響其社會、學業或生活上的功能。為因應各階段ADHD學生的教育與學校適應課題不同,如果能預備、準備與萬備,ADHD患者將也能綻放生命光彩造福人群。別忘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也是ADHD患者。

二、教師應具備的九大知能
 1ADHD學生之班級經營能力。
 2輔導此類學童的情緒或行為問題的能力。
 3協助ADHD學生找到學習動機與動力的能力。
 4引導此類學生的人際適切拓展的知能。
 5具備親師生爭議或衝突時的溝通與調適能力。
 6具備專業資源,以及支援整合與運用的知能。
 7認知醫療與特教及相關專業,對ADHD學生的重要性及如何運作的  能力。
 8協助家長親職教育成長的能力。
 9了解並整合專業團隊,提供社交技巧、專注力訓練、情緒管理、 記憶策略、應試策略、時間管理、生涯開展等,ADHD學生自我成  長的重要學習課題。

三、家長應具備的親職知能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常面臨到教養無力、資源不足困境。有的家長因被質疑教養不當,或在屢嘗挫折或知能不足後,不能接納孩子;有的家長不願接受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診治,卻盡其所能給孩子嘗試各種偏方,或未經科學印證療效的治療;有家長怕藥物副作用,或因為未能得到完整醫療資訊,認為孩子症狀難有改善,深感挫折而放棄醫療;有的家長怕孩子被貼邊籤,怕轉銜之後的紀錄徒增困擾,不敢把孩子接受醫療情況告知老師,或將診斷證明書交給輔導室特教組的家長,更比比皆是。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師表示,當發現班上有較不一樣的學生時,通常會希望知道:
 1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2家長帶孩子正在進行什麼治療或曾做過什麼嗎?
 3我可以為這孩子做什麼?
 
  面對問題才真能解決問題。過動症孩子的特殊行為明顯,與其讓很多誤解與傷害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造成,倒不如坦然說明孩子症狀,畢竟生理疾症的發生並非孩子所願,更非家長所願,如果能選擇,誰願意這與生俱來的病症呢?家長若能獲得老師及學校的了解、接納與協助,並依法獲得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教育方案,就無須擔憂孩子被貼標籤。

  要扭轉別人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負向印象,除了希望別人包涵過動兒的不適切行為,家長更應教導孩子改善行為並為行為負責。期望孩子被社會接納,孩子就必須學得社會常規及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這往往比學業成績多幾分或少幾分,還要重要得多。

  在ADHD學生的教養上,提升教師的教學知能、輔導策略,以及教學合作團隊的運作,刻不容緩。而家長更不容在教育上缺席,唯有家長具備正確的認知與教養態度,親師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幫助ADHD學生適切成長。若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相關疑惑及問題,請電:(02)2834-5648或(02)2835-6230。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