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動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
  文/袁宗芝(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總幹事)
     兩年前,我那有過動症的外甥在醫院做感覺統合治療。治療師先是信誓旦旦的告訴家長,三個月的療程下來,一定會有突破性的效果;隨著三個月的時限接近,治療師又告知須做另一套療程,並且要加入另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學童。這個小五生比起小一的外甥,當然是高大得多,他的動作粗暴無禮、旁若無人,雖說衝動是過動症的特質之一,但在小小的空間中,危險性還是頗高的。外甥當然不例外,常被小五生撞到頭啦、打到肚子,他的媽媽雖心疼,卻也無可奈何。等到療程做完,也沒做出個所以然來,就不了了之了。

  也許有人會說過動兒的衝動,在外表看不出來,無法克制產生。其實,外表的衝動是因為先天因素還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可以做簡單判別:如果是對他人的言行所直接反應出來的衝動(包括激烈的情緒、口語和肢體動作),較有可能是先天、直覺,不經思考和修飾的反應,即所謂的衝動;如果完全是自發的行為,毫無規範的侵犯或攻擊式的言行,應該和後天的教養有關。
 
  像這個孩子長得高頭大馬、身強體壯,但日常上下課,媽媽不但全程接送,連大書包都是嬌小的媽媽在背,溺愛之情溢於言表。這小孩一路上空著兩隻手,東摸西丟,拔拔這個,挖挖那個,隨手亂撥等,完全一副老大神情,對凡事不負責任的態度表現。其實,我一直非常擔憂,在目前所謂的心智障礙孩童當中,有多少事實上並非導因於先天的身心缺陷,而是後天的過度寵溺、保護,以及缺乏生活經驗等造成的。

  曾經有個家長看了我的書後,從美國打了許多次電話給我,和我談他孩子的狀況。他的小孩只有一歲多,因為父母都上班,所以請了個大陸的保母來照顧。這個家長第一句話就交代:「我這個孩子,你千萬不能給我摔了。」所以,這個孩子連在地上爬的機會都很少,更不要求生活自理,日常也不敢帶他到公園玩,怕被傳染疾病。在檢視孩子日常互動和認知反應等狀況時,我實在不認為這個孩子有真正自閉症的特質,但在表面上,他確實呈現了一些行為特徵;第二個月,家長再帶他做鑑定時,不出所料,果然鑑定出有自閉症的標籤。

  其實不管孩子到底是或不是,我都建議要落實生活教育,開展孩子生活經驗,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周遭環境,讓孩子和其他人有自然接觸的機會;特別是當孩子自發動機很明顯時,父母和其他照顧者要先放鬆自己的心情,退到陪同者的角色,這樣必定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

  其實,都會生活的形態,基本上是非常不利於幼兒成長的,時間、空間都被壓縮,親子互動的時間少,生活經驗也時常被安全、衛生、便利等因素大幅限制;如果再有個溺愛的父母或長輩在家中,捨不得孩子哭鬧,就很容易過度滿足孩子。還有些家長有潔癖,喜歡乾乾淨淨、安安靜靜的,也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做不好,弄得亂七八糟,這就更糟糕了;甚至有些父母親在教養時,因為遭到長輩或另一半的指責,造成標準不一,無形中讓孩子學會看臉色、鑽漏洞等,這些都加深教養的困難度。
 
  也常看到該跟孩子堅持的時候,父母往往因為趕時間而中途放棄,更讓孩子操控了這個把柄。所以家長在教養的同時,需要時時考量資源條件等的限制和協助,要拿捏清楚,才不致妨礙真正的教育目標。千萬不要等到教出個類心智障礙,或社會適應力極差的孩子,才來嘆息父母難為。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