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歧視緣由 以教學消弭歧視(113年12月20日) | |
文/潘佩君(平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督導) | |
身心障礙者為何遭受歧視?這可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歷史,本文試著整理其中部分原由,並對現場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來自文化系統的歧視 歷史中的身心障礙者被描繪成奇異的、病態的、瘋狂的、可憐的、可怕的等形象,時常和傳說、前世輪迴、詛咒、巫術等串聯一起,因此受到歧視並隔離於社會之外。最近在臺灣上演的法國音樂劇《鐘樓怪人》,就是一個駝背、獨眼以及語言表達困難的人,被收養與躲藏在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之中,不得光明正大的生活;在音樂劇原著小說描述的年代,科學尚未發達,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甚至會特別針對先天就可明顯看到外觀有缺陷的嬰兒,來自於文化系統中深信不疑的看法,這是屬於社會結構性的歧視。 教育系統常見的歧視 身心障礙者所受到的歧視還有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直接歧視是指因其身心障礙的身分,而剝奪其平等參與之權益,例如:明訂身心障礙者不得應考、不得參與面試、不得就學等條款。 間接歧視則是看似中立,但是用在身心障礙者身上,具有排除性的效果,例如:雖然允許身心障礙者應考,考試期間卻不許其申請特殊考場,不許使用放大鏡等輔具,或不許印製放大考卷、延長考試時間等。目前考試院辦理的國家考試都是可以申請特殊考場的,不過身心障礙者從小到大的校內考試,有許多時候,學校師長並沒有意識到需要提供給障礙學生相關的學習支持;不僅是考試時的支持,平時上課也同樣需要教材設計的特殊支持,但往往只有在資源教室的學生較容易獲得,在普通教室的障礙學生是否有機會獲得其需要的教育資源,則需視導師和任課教師的狀況而定。 歧視與優生學觀念 有些身心障礙的學生學習速度較慢、或學業成績表現較差,導致師生關係不佳,或是同學會有看不起、厭惡與其交友的微歧視行為出現。因學業表現高低而出現歧視行為,往往與優生學的觀點有關。優生學是從基因、人種和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脈絡等視角綜合而成,從既有的健康標準、學業成就標準對所有人的優劣進行評價,例如:以IQ測驗當作分班依據。工業革命之後的資本主義社會,更強調大量生產效率,期待與偏好有大量身心健康的勞工,這也是為何教育和健康始終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重點政策。 在優生學的觀念下,人們對於外表上四肢健全、認知功能好、學業表現優異等特質的學生和員工常特別給予鼓勵,反之則表現出歧視,甚至劃分為優等人與次等人。美國一九二六年的優生學展覽中,提到有人一出生就是社會的負擔,社會上每四十八秒就出生一名心智年齡永遠無法到達正常八歲的嬰兒,以及「正常人」是很少會進入監獄的,藉此說明社會要減少此類情況。因此,雖然後天可以選擇教育和環境,但是人的品質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必須要透過擇偶婚配,經過三代之後就可以大幅減少這一類「不適當」的兒童出生,這就是優生學的目標。 教導學生屏除歧視 不論是基於傳統的文化迷信,或是上世紀優生學觀點影響,對於外觀、個性特質和自己不同,或對於能力表現不同的身心障礙學生予以歧視,校園中的師長需要有強大的敏銳度,並給予學生適當的教導。 在教學現場,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開始,例如:同學間是否因外觀不同而嘲笑他人,像是「胖子」,在此等口語上的微歧視發生時即加以制止,以免演變成肢體霸凌事件。進一步,再引導學生了解,有些同學因為認知理解、溝通表達方式不同,而需採取不同學習方式;人的成績好壞、動作快慢等外在表現,與其是否善良、EQ高低等特質,彼此之間是沒有絕對關係的。最後,進一步向學生說明,作為同班同學、師長,在校園中可以對身心障礙學生做的支持和協助是哪些,例如:能夠提供哪些學習輔具,分組討論時如何進行溝通,是否可延長討論時間等。 社會作為家庭和校園的延伸,學生彼此作為同學一起長大,到進入社會找工作,組成家庭,甚或邁向老年期,需要福利系統照顧等人生階段,如果對於彼此的差異都能真正理解並接納,並且理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成為短暫或是長期的身心障礙者,便能屏除歧視的觀念和作為,達到社會融合的人權目標。.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