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與職涯輔導(113年12月13日) | |
文/林真平(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副教授) | |
前言 近幾年大專院校開放大門讓更多身心障礙學生有機會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根據一一二學年度統計,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人數達一萬四千多人,已是九十六學年度的一點五倍之多。身心障礙學生取得更高的學歷後是否意味著求職就會比較容易?實則不然,相關調查顯示,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在畢業後面臨求職的挑戰包含:對就業市場不了解、工作經驗不夠、無明確的就業方向及工作技能不足等。大學階段可說是身心障礙學生邁入成人生活及社會之前的準備時期,因此如何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在大學階段對自己的生涯有規劃,並做好求職的準備是重要的任務。 生涯轉銜輔導的階段任務 針對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在學階段的生涯轉銜輔導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新生入學階段 從輔導的實務經驗發現,大多數身心障礙學生剛入學時,是從高中過渡大專的時期,首先面臨的是大學在很多方面與高中有很大的區別,身心障礙學生一般會花較多的精力在課業、社交及生活方面的適應,包含:完成報告、準備考試、參與活動及獨立生活等,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做好時間分配及管理,才能適應大學較為自由與自主的風氣。 在此階段,首要之務就是協助身心障礙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因應其障礙帶來的限制,找到適合的學習策略,並協助其了解畢業後未來可能的出路。此外,有些身心障礙學生在入學後發現就讀的科系不感興趣或不如預期,思考是否要轉系或轉學?對於這類需求的學生,可以協助他們探索有興趣的科系,做轉系的準備。若無法轉系,則可以鼓勵學生在學期間尋找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利用自學或其他方式增進相關能力。 二、就學階段 在身心障礙學生較為適應大學的生活與學業後,可以輔導學生開始思考畢業後想要從事的工作,進而預先進行規劃與準備。然而,從輔導的實務經驗發現,很多身心障礙學生對自我的了解是不足的,不知道自己的優弱勢、身心特質、價值觀、興趣等。因此,首先需要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對自身有所覺察與認識,可藉由與學生一對一的晤談,鼓勵其參加生涯團體或是生涯轉銜課程,進而對自身相關的個人因素與外在現況有更清晰的認識,並透過多元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在身心障礙學生了解自身特質與明確職涯目標後,可與其討論尚須加強的能力與努力的方向。 目前大專院校的資源教室或職涯輔導單位,在身心障礙學生就學期間都有提供豐富且多元的生涯轉銜、職涯輔導等相關活動或課程,例如:提供個別職涯諮詢、生涯輔導團體、求職相關講座、生涯轉銜課程、職場參訪、實習或提供工讀機會,學生可以在考量其時間與需求的情形下,選擇適合的活動參與。 三、畢業轉銜階段 此階段通常在身心障礙學生畢業前一年或最慢前一個學期開始,主要是協助學生確立職涯目標後採取行動,包含:撰寫履歷、準備面試、搜尋就業市場職缺、參加就業博覽會、考取相關證照等,連結提供後續服務的相關單位及其資源,例如:各縣市政府的職業重建窗口,並邀集相關人員召開轉銜會議。 建議 有些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期間,對於就業準備的時機有一種迷思,也就是認為就業還很遙遠,在臨近畢業前甚至是畢業之後再採取行動也不遲。有些家長也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取得大學文憑,就可以找到薪資較高、坐辦公室的工作。然而,部分身心障礙學生雖然順利畢業取得大學文憑,但後續提供服務的職業重建專業人員卻發現,學生實際的工作技能與企業雇主的要求有很大的落差,或相關的就業前準備並不充足,無法立即找到符合學生或家長期待的工作。 建議應鼓勵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期間透過實習、工讀等方式,儘早接觸真實的職場,在實習或工讀過程中建立適切的工作習慣與態度,增進工作技能,學習適當的社交技巧,並對未來就業職場有較為符合現實及合理的期待。 此外,建議家長在孩子就讀大專階段,逐步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並學習做決定與承擔後果,這是身心障礙學生邁入成人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家長在大專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抉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若學校有針對家長提供講座與資訊,可以多去參與並了解,給予孩子在生涯轉銜的過程中相應的支持。.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