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聽障學生的學習支持與科技應用(113年12月6日) | |
文/何佩蓉(臺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主任) | |
一九九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西班牙發表「薩拉曼卡宣言」,強調每個學生都應有受教育的權利,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也應可進入一般學校就讀,學校則應提供相對應的學習支持與服務;我國《特殊教育法》歷經四次大修法,也逐步建構出施行融合教育所需的支持與服務,並將落實融合教育納入法條中。依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資料,一一二學年度就讀一般學校(學前至高中職)的身心障礙學生總計十三萬四千零五十四人,其中聽覺障礙(以下簡稱聽障)學生共三千兩百零四人,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二,本文就這些在融合教育環境就讀的聽障生之學習需求,及對應的支持服務,作簡要說明。 入學前後的支持服務 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檢及學前聽力篩檢行之有年,近年來聽障輔具更是日益進步,輔具補助也逐步到位,兒童診斷聽障後,即可配戴個人輔具及接受聽能說話訓練,並儘早接受特教服務。以現行規定而言,聽障學生就學前,須參加特教生及幼兒鑑定通過後,方可於就讀學校接受特教服務,其中包含環境支持、輔具支持、教學評量支持,以及相關專業團隊支持。 聽障學生入學後,首要協助的重要事項為教室位置安排與座位安排,以臺北市為例,學校可於學生入學前,申請聽障教育資源中心聽力師入校進行聲場評估,確定學校空間內較無噪音干擾之教室位置,以安排聽障學生班級;另外可依據聽障學生聽力狀況,安排座位於中間前二至三排,或是優耳靠近音源的座位,並且避免在噪音源附近,以利聽障學生課堂聽取與討論。 聽障學生除個人聽覺輔具,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助聽器、人工電子耳以外,目前就學中的聽障學生,教育部或是縣市政府教育局處提供學生申請FM調頻系統於課堂中使用,透過發射器的訊號傳遞至學生個人輔具的接收器,可有效克服環境噪音、距離的問題,協助聽障學生於課堂中,能清楚接收教師的訊息;課堂中若使用大螢幕或電腦投影播放影片,亦可以使用一分二音源線將FM調頻系統接至播放器,讓班級學生同步觀看影片,聽障生也能透過FM調頻系統聽到影片中的聲音。除此之外,搭配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計畫,可使用語音轉逐字稿軟體,讓聽障生除了「聽」,也能有多元管道接收訊息,訊息不漏接也更完整。 課業學習的各項輔助 進入學校學習,無障礙環境與輔具設備齊全後,聽障生會面臨的另一個大挑戰就是課業學習。聽障生因為聽取困難,容易漏掉課堂訊息,長時間的聽取也會造成聽覺疲勞,降低其學習動機,建議在課堂中說話時讓聽障生能清楚讀取唇形,同時輔以板書文字、簡報、或是數位教材等視覺訊息,並留意聽障生的課堂反應,以開放性問句或換句話說的方式確認接收情形,若教師許可,亦可提供書面檔案或重要訊息文字檔,供聽障生事先閱讀。 在考試評量方面,聽障生可申請的應考服務為:免考英聽、靠近音源座位、攜帶個人輔具及FM調頻系統進入考場,學生可自行針對聽力狀況,申請相應的服務,以維護個人考試權益。 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援 目前單純的聽覺障礙學生大多安置於一般學校普通班,接受分散式資源班服務,學校會安排個案管理教師,提供聽障學生個案輔導、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進行各項課程調整等服務;另外,教育部或縣市政府教育局處的特教相關專業團隊,包含聽障巡迴輔導教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等等,協助聽障學生適應融合教育環境,並提供相關專業評估與建議,支持一般學校特教老師更了解聽障學生,並且提供家長及教師諮詢服務。此外,聽障生容易因為聽取不完全或說話不清楚,而有自我認同的心理調適問題,透過校內特教教師提供個別輔導,引導聽障生正向思考,更勇於面對自己的障礙而不退縮,必要時可利用聽障巡迴輔導教師入校輔導時合作諮詢,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 聽覺障礙生使用輔具後,大幅提升聽語能力,但於融合環境就讀,仍有許多須支持的特殊需求,透過本文簡要說明,提供未來每一個於融合環境就讀的聽障生,知道所能獲得相對應的支持服務資源,確實體現融合教育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