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科技 提升障礙者生活能力(113年11月29日) | |
文/潘佩君(財團法人平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督導) | |
在身心障礙者的生活中,可以藉由不同方式的支持,以便利其與他人同樣能平等參與社區中的生活。支持的方式、內容和方法依據個別障礙者的需求而定,大致可以分別針對物理環境類的無障礙和通用設計、處理語言和翻譯溝通類,和現場人力引導協助三大種類。這些支持的方式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促進身心障礙者各項資源的可近性。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中提及此三種在社區中自立生活所需的支持類型,並闡明研發輔助資源時需在通用設計的原則之下,同時兼顧使用者購買的價格。物理環境類一般是指具體的外在環境,例如:保持人行道的平整、增設斜坡道或是在只有樓梯的舊公寓中增設電梯等。 溝通類是指協助溝通的方法,例如:手語翻譯員、聽打員、口述影像人員、盲用手機、盲用電腦等。 現場人力協助類通常是指在一些車站、文化休閒場館中,有人員引導路線,例如:火車站的站務人員會協助購票或是引導障礙者上下車等,也有一些工作人員會到家進行服務。 但是,這三種支持生活的用具和服務類型中,人力協助的成本較為昂貴,加上部分障礙者的既定大環境阻礙,要改善有困難,因此會看到在物品方面的輔具類型開發較多,使障礙者在採購時能依據自身環境或是生活阻礙的狀況來使用,而能較順利的活動。 障礙者輔具 嘉惠一般人 科技時代的來臨,也使得輔具的研發有所精進。輔助科技設備是指任一設備的零件或配件、完整的產品,無論是市售、修改、或訂做,其目的是提昇、維持、或增進障礙者功能性的物品。輔助科技服務是指任一用以直接協助障礙者選擇、獲取和使用輔助科技設備的服務。 臺灣於二○一○年九月三十日公告的國家標準《CNS 15390 身心障礙者輔具-分類與術語》,參考了ISO 9999國際輔具分類系統,對輔具的定義是採廣義的認定:「特別生產或一般用於預防、補償、監測、減輕或緩和機能損傷、活動限制和參與侷限的任何產品,包括裝置、設備、儀器、技術和軟體」。包含傳統的輔具,以及科技融入的設計。例如:GPS定位預防走失手錶、感應式的冷氣開關、聲控電燈開關等,這些很像是現在部分家庭中會使用的「智能家庭」、「智慧家庭」系統,使用手表或是手機就可以遙控各種電器。這也顯示,對障礙者便利的輔助科技設計,也可能嘉惠一般民眾,使其生活更加便利。 輔具搭科技 便利障礙者 因此,輔具用品不僅會有市面上可自行採購的類型,比如肢體障礙者可能需要的斜坡板、洗澡椅、視覺障礙者的放大鏡等;也會有量身訂做的服務或是物品,比如肢體障礙者的輪椅、聽覺障礙者的人工電子耳、或是視覺障礙者的白手杖等。這部分就有相當多的智慧系統、網路、電子電路設計等,結合原有的傳統輔具進行開發,協助障礙者的生活可以個別化,並且更加便利,期許使用之後可以提升障礙者的資源可近性。以視覺障礙者的白手杖的設計為例,白手杖的設計除了依照身高量身訂做之外,在握把處設有感應系統,當視覺障礙者手持白手杖行走時,遇到前方有阻礙物,可以透過震動反饋到握把處,則視覺障礙者就可以提前得知並繞行避開阻礙物。此反饋系統可以設定遠處阻礙物提示,例如十公尺以上,或是近處,例如,五公尺以內的阻礙物提示。對視覺障礙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輔助科技產品。 若善用輔助科技,能夠使障礙者本身的生活更加便利,就生活的主動性來說,會更有控制感,不一定時時刻刻都只能等待並仰賴其他人的協助。舉例而言,現在人人都有的手機,對於障礙者也是一項很便利的輔助科技,不管是叫車服務或是代購、代送服務都可以用手機來實現;許多過去只能等候家人、朋友協助的事情,也能自行完成。 此外,目前國內也已經有透過瞳孔控制而可以讀字句出來的輔具,協助口語表達困難的兒童進行繪本學習,隨著小朋友的眼睛瞳孔看繪本的文字位置,連動到電腦並協助其發出聲音,就可以進行有聲的閱讀,也可以用此同樣的裝置設備,幫助小朋友進行和家人所需的日常溝通,就如同英國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博士,在罹患漸凍症逐漸失去言語功能之後,所進行的公開演講方式一樣。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運用輔助科技的例子,可看出透過輔助科技,能夠使身心障礙者增進自我在社區中的生活能力。.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