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育團隊協助 罕病學生參與社會(113年11月8日)
  文/吳致嘉(苗栗縣福星國小教師)
   妮妮(化名)是四年級的在家教育學生,小一起便接受巡迴輔導服務至今,因患罕見疾病「貓哭症候群」,有語言及吞嚥功能問題,並伴隨肌肉張力不足與骨骼異常。

 由於妮妮學習功能嚴重缺損,設籍學校與巡輔教師依她的需求,結合衛生醫療、社會工作、相關專業人員(如:職能治療師等),共同訂定她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以「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為重點,並提供學習、生活、心理、復健訓練等協助。

 教養在家教育學生極為辛勞,為使教育資源能在家中有效發揮,巡輔教師是重要的資源整合者。設計學年及學期教育目標前,巡師必須掌握過去一學期經學習後建立的能力現況,以便發展新學期的目標,期望逐步增進妮妮參與家庭及社區活動的品質。

 例如,一年級時,為整合妮妮知覺動作的功能,巡師在「生活管理」科目的學習活動中,融入許多感覺刺激,引導妮妮做出適當的反應,促進她的視聽觸動覺整合。二年級時,以知覺動作能力為基礎,加入「功能性動作訓練」科目來強化維持及改善身體活動能力,並配合使用教育輔助器材,協助妮妮在生活、學習、溝通、移行、休閒等方面的參與及能力展現。

因應需求 提供服務
 特殊教育的本質,就是因應學生的需求,提供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根據《特殊教育法》,支持服務內容包括教育及運動輔具、適性教材、學習及生活人力協助、復健、家庭支持、適應體育、校園無障礙環境等。以妮妮的需求,說明如下:
1.提供擺位輔具(如:特製椅子與桌板)穩固妮妮的坐姿,增加姿勢控制力;提供行動移位輔具(如:手推車)來拓展其社區體驗與適應的機會。
2.以學校課程教學(如:特殊需求領域)為本,結合治療師評估與輔具選用等建議,設計動作訓練,供巡師及家長使用。
3.提供有助手眼協調的操作性教材、教具,訓練知覺敏銳度。以妮妮來說,有聲書籍與觸覺式、色彩強化等學習教材較能引起其注意。
4.妮妮仍是新生時,巡師準備了家長手冊,引導家長認識特殊教育及巡輔教師的角色與功能,並隨時為家長補充新知。
5.巡師有感家中場地受限,經與妮妮家長溝通後,三年級下學期起,逐步將社區裡的設施(如:公園)融入教學,增加可改善身體、體能的課程。
6.為協助妮妮完成國民教育,設籍學校向教育處申請教育代金,作為家長協助其教育的補助。

家長參與 連結社區
 妮妮三年級時,家長已能放心的配合巡師讓妮妮走出戶外,善用教育輔具拓展訓練場域,增加了妮妮感知環境刺激的機會,並提高她移行動作的強度。與此同時,團隊也嘗試尋找其他輔具如助行器來幫助妮妮自主移行。

 四年級時,家長提出讓妮妮「活得像一般孩子那樣」的期待,列出可行的活動,巡師設法使這些活動符應生活所需,以促進與社區的連結。舉例來說,妮妮隨著年紀增長,飲食喜好改變,團隊特意安排妮妮到餐廳用餐,讓她有點餐的機會,並與所處環境互動。或者是到賣場推著購物車買東西,同時兼顧移行訓練;賞遊農會花季活動,讓她自己定點站立來拍照等。

 家長就像教學共備的好夥伴,總有許多好點子提供巡師參考。

觀念改變 促進人權
 經過在家教育團隊四年的陪伴,家長曾有「反正什麼都不會,不用浪費時間教」的念頭,或外出時畏懼旁人不友善的眼光,由於妮妮展現出移行能力、社區參與等表現,使家長開始抱持正向信念,進而影響其教養方式。

 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相當重視「人權」,若個人無法平等、有效的參與社會,就是所處環境不能包容個人差異;這就是障礙,是個人損傷與環境阻礙的產物,而障礙程度的輕重,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前文提到在賣場購物時,妮妮可以扶著大臺購物車安穩移行;即使她有肢體損傷,但如此一來,就和大家一樣可以有效參與購物。相反的,如果家長認為買東西時讓妮妮待在車上即可,省去推購物車的「麻煩」,那麼阻礙妮妮參與的障礙就變得很明顯。這也就是CRPD所提到的,要確認無障礙之物理、社會環境等,使身心障礙者能充分享有所有人權。

 目前,妮妮的家長已能肯認她和其他人一樣,享有人權與尊嚴;而社會大眾若能有更多理解與支持,更有助於妮妮完全參與社會。.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