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早療資源 幫助並認識孩子(111年6月24日) | |
文/Nancy | |
我的第二個孩子希希(化名),一歲半以後仍很少開口,到了兩歲左右,只會說一兩個字;如果想表達,常常只會哭喊,這和他哥哥不大一樣。家裡的大人多少有點擔心,不斷試著說話刺激他,但進展不多。 直到兩歲半,希希的語彙仍然很少,僅止於爸爸、媽媽、姨等,雖然認知能力沒問題(詢問圖片上的事物,他可以正確指出來),但都不說話。越來越多親友發出質疑,但也有人表示某親友也是三歲才開始說話,要我們別擔心。 雖猶豫仍就醫 獲早療資源 我很猶豫該不該求醫。上網查到的語言遲緩相關資訊,大概都強調每個兒童特質不同,靜心等待就好;我雖然能接受每個兒童有自己的發展速度,仍然會焦慮,也會自責是否不夠努力,更擔心別人會不會給我的孩子異樣眼光?親友會不會批評? 就這樣,希希兩歲半時,我下定決心尋求醫學幫助。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知道政府有補助醫療院所設置早療中心(通常編制在復健科之下),可以給予協助。我請我們的兒科醫師幫忙,轉掛復健科專門門診。 復健科醫師詢問求診原因後,安排了一堂語言治療課程,以及完整的發展評估,包含動作發展、細動作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及社會情緒發展。上過第一堂語言治療課後,希希就進步到能用「我……」的句子來表達需求;之前,他都只能用動作比畫來表達。 發展評估的結果,確認有部分項目是「臨界遲緩」,要進行早療,醫師轉介我們到復健診所做語言治療和職能治療。從就醫、評估,到報告出爐,長達半年,這時希希已經三歲;獲得報告後,才能接受相應的早療課程和資源。就這樣,希希斷斷續續上了兩期語言治療、一年職能治療。 喜上課能配合 孩子進步大 或許是因為課程有新鮮感,希希很喜歡上課,遇到比較困難的課程,當然還是會發脾氣,不過很快就又能配合老師的指示。 因為希希很願意配合,他起初的進步幅度很大;我也能在旁觀察他有什麼地方要再加強,每週都很期待帶他上語言治療或職能治療課。隨著上課次數變多,希希的詞彙和口語表達也逐步正常。 希希本來就是臨界遲緩,也就是狀況不嚴重,語言治療課上了十堂後,就無法再排進健保補助的課程;加上後來進入幼兒園就讀,語言治療就中斷了。原本認為,他在學校和同學互動,應該會更有進展,但他的構音問題依然存在(簡單的說,就是咬字不清楚),後來的進步似乎也越來越小,無法完整表達想法和需求。 這或多或少影響他在學校的表現。剛上幼兒園時,希希表現很好,老師都說不認為他和其他孩子有什麼差異;但到了中班下學期,他每天都被「投訴」會想做自己的事情,不參與團體活動……為了應對構音問題,我們再度求醫,又安排了語言治療課程。 所幸,希希不抗拒上學,相對於哥哥、妹妹,也沒有分離焦慮。但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緒障礙的問題,也隨著年齡浮現。我們擔心小一後,情緒問題仍未改善,也曾到心理治療所尋求幫助。 透過早療課程 更認識孩子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一樣?」應該是孩子被評估需要早療後,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還會伴隨焦慮和心慌,怕孩子被貼上標籤。 然而,這一路走來,我想建議家有幼兒的家長,如果對孩子的成長有所懷疑,就趕快跟自己熟悉的兒科醫師請教,也可尋求轉介早療中心,就算做個檢查也好。評估為特殊兒後,孩子能享有許多社會福利資源,家長也可以藉此更認識自己的孩子,何樂而不為? 在早療過程中,很可能要面對親友的不理解。他們的話或許也都是出於一片好心,不必放在心上,畢竟孩子的狀況,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真是發展遲緩,就善用國家豐富的早療資源趕快上課,家長也可以藉此更認識孩子,還能向專業人員學習、和其他家長交換心得,甚至能更適切的向關心的親友說明。 關於特殊兒的知識,不只早療家庭本身需要,周遭的親友也都要了解,才能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因此,早療家庭不妨將孩子的特殊狀況告知身邊的人,請求同理,為孩子打造最強而有力的靠山和溫暖的港灣。.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