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的社會技巧訓練 以樂樂棒球為例(111年5月27日)
  文/蔡承祐(臺北市立永樂國小資源班教師)
   一○八課綱強調「素養」,亦即,不只要習得能力,還要能在生活情境中應用;而對社會技巧來說,最重要的情境要素,就是學生自身的情緒。由此出發,教師常透過社會性故事,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演練;同時,教師也會陪個案回到所處的情境中,進行隨機教學,當事情發生、學生的情緒開始波動的時候,便能即時引導,把已經演練過的技巧運用出來。

在演練和情緒之間
尋找平衡點

 然而,資源班的演練和原班的隨機教學之間,有一段落差,要將兩者銜接起來是一大挑戰。一方面,故事再怎麼力求貼近,終究比不上普通班情境的複雜多變,學生們常常只是在理性的層面思考,卻沒能真正經歷情緒的起伏;另一方面,隨機教學的不確定性較高,有時一節課過去了卻沒有事情發生,又有時事情來得太快,老師還來不及介入,情緒就已經爆炸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為了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我們試著在資源班的社會技巧課程中,營造一種貼近原班的情境,讓學生的情緒能夠隨之波動,也有足夠的機會練習社會技巧。我們發現,經過調整後的樂樂棒球活動,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調整樂樂棒球規則
兼顧演練和情緒

 樂樂棒球廣受學生喜愛,每一次傳接球、每一次打擊和跑壘,學生的情緒都會隨之波動,因此很適合作為社會技巧練習的情境。教師可以調整規則,把學生的情緒波動控制在某個範圍內,也幫學生營造足夠的機會去演練技巧。以下分別就幾種常見的情緒行為問題,分享一些調整策略:

■焦慮、畏懼的學生,對於沒有把握、無法理解的事情,容易裹足不前,甚至不發一語,讓人猜不透他的困難點在哪裡。教師可以先讓他嘗試打擊和跑壘,因為這兩個任務的技術門檻較低,但成就感很高。同時可以把規則調整成只有一人防守,其他人都是跑者,而且跑上一個壘就得到一分,大家合作爭取分數。在如此超高成功率的引誘下,學生比較容易跨出第一步,等漸漸上手了,再來考慮增加防守人數。

■過動或衝動的學生,只要感受到一點點緊張、興奮,就容易失誤。如果要讓他練習「控制好每一球」,可以安排他擔任投手,同時取消二、三壘,只留下一壘,並要求跑者必須把球傳到投手的手上才能起跑。這樣一來,每一個跑者上場,對投手來說都是練習衝動控制的機會,他必須把每一球都成功傳到一壘,否則跑者就上壘了;同時,場上只有一名跑者,且起跑時間被延遲,施加給投手的壓力減少很多,可以給予他更多成功經驗。等到投手慢慢穩定了,教師可以調整投手板的位置,離一壘愈遠,投手承受的壓力就愈大,對於衝動控制的挑戰也就愈大;也可以視情況加上二壘、三壘,挑戰投手專心的能力。

■易怒的學生,容易在自己或同儕幾次失誤後,便情緒崩潰尖聲咒罵,或是自暴自棄的亂打、亂傳球。如果要磨練學生的情緒調節技巧,可以安排他擔任一壘手,因為一壘最常接到傳球,而且傳接球雙方多少會有失誤,這樣能確保他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同時也安排另一個接球能力較弱的選手做替補,當一壘手情緒到達臨界時,可引導他先到場邊冷靜,由替補球員上場;然而替補的表現較弱,這又能激勵他儘快調整好情緒,再回到守備位置上。當學生能夠主動表達需要下場冷靜,而且能夠在愈來愈短的時間內調整好情緒再回到場上,教學目標就達成了。

依目標調整活動
信手拈來皆教材

 樂樂棒球只是其中一種媒介,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特教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地板滾球、競技疊杯、桌遊等活動。只要依學生的需求來調整規則,讓學生能經歷情緒起伏並得到足夠的練習機會,許多活動都可以是社會技巧的教材。

 本文謹以野人獻曝的心情,分享樂樂棒球的心得,期能拋磚引玉,邀請特教伙伴們一起來思考更多活動的調整策略,幫助學生練習社會技巧。.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