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 特教生健康促進心可能(111年5月20日) | |
文/鄭生明(臺北市立萬芳國小教師) | |
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之下,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已是近年教育的重要圭臬;如果以單一標準看待每個學生的表現,恐限制個體適性發展的空間。在校園環境中,少部分學生因為身心障礙而有特殊需求,但是由於欠缺環境支持,難以發揮自我,形成學習困境。 一直以來,身心障礙者缺乏的並非能力,而是需要真實展現自我,站上與他人共享、共融、共好的舞臺。如今,推動融合教育,重視學生在課程與學習的特殊需求,不只一般學科需要調整,也應該更廣泛的擴及其他課程,例如體育課程。 有些學生因身體障礙,導致無法與他人在體育課程裡共同學習,為了讓生理限制的影響降到最低,臺北市政府多年前開始推動「適應體育」計畫。基於特殊教育的個別化調整概念,讓學生從課程中開啟彼此接納、合作學習的經驗;在教師部分,則透過特教教師、體育教師的跨領域共備,在課堂上設計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與學習策略,以符合學生的個別需求,同時拓展教師群的專業,創造師生雙贏的學習環境。 體育課程有其專業,身心障礙學生的生理亦有其獨特性,如何將兩者結合就是學校適應體育課程規畫的最大挑戰。 當前,在課程的設計上大致以兩個面向作為調整的基礎: 1.活動環境的調整 以學生體育課程或活動所處的環境進行調整,或者在課程中提供額外的硬體支持學生學習。 身心障礙學生在一般教學場域中,常會因為生理的不便導致無法參與。諸如活動中心需要上下樓梯、游泳課程可能有安全疑慮,甚至傳統活動場域如一般教室,都可能因課桌椅或環境布置,造成學生與他人共同活動時的阻礙。然而若能依環境做出合於學生需求的規畫,或者在課程設計上提供客製化的輔具,都能有效改善學生上課時的品質與成效。 例如,肌肉萎縮症的學生,由於身體狀態難以與同齡學生有相同的肢體表現,日常生活只能仰賴電動輪椅,相較之下,體育課程裡的追趕跑跳都是他們高不可攀的挑戰;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程中學習和參與,對於如何安排這些學生的學習,學校往往傷透腦筋。 在筆者曾接觸的個案中,與特教老師討論並了解學生的能力現況後,知道他當前的生理狀況和能力雖無法達到與同儕相同的肢體表現,但透過輔具,也可以將課程所要學習的概念或行為帶入,最後藉著日常使用的輪椅取代下肢活動,也運用輔具,跟著同學一起活動。同時,教師可在課堂上透過事先說明規則與互動時的安全注意事項,讓全班在相互尊重及理解的狀態下,有意義的共同參與活動 2.教學支持策略的調整 生活裡,身心障礙學生常因為需求有別於他人,容易遭誤解,甚至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師生難以透過既有的學習方式而改變他人的誤會和眼光。體育課程內涵中,講求團體學習的特性比一般學科更為鮮明,因此能讓特殊需求學生從學習的歷程裡,學到生活互動中應具備的軟實力,並將課程上練習的能力遷移至日常生活與習慣裡,進而改變他人的刻板印象,更可增進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悅納。 因此在適應體育課程中,除了可以針對學生應有的行為表現加以指導,對學習參與動機的心理支持也可以化為課程的具體目標。至於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的狀況或困難,教學者可藉著正向的行為支持策略,比如在教學中注入遊戲的趣味性、加入合作及同理心的培養等,讓學生的體適能更上層樓,也可讓同儕透過親身經驗而了解彼此的需要,充分接受與尊重彼此。 學校如同社會的縮影,除了個別內在能力的充實與精進外,接納與包容每個獨立的個體,也是教育歷程中不可忽視的潛在學習。適應體育即是透過尊重個別差異的精神,讓每一個學生在課程中發揮最大的能力,也讓彼此不因能力上的落差而有隔閡,能夠共同學習、相互尊重。.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