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攜手特教 共創友善融合環境(111年5月13日)
  文/顏瑞隆(臺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
   近年來因重視身心障礙學生受教權,在教育機會平等的考量下,將近九成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在普通班中,並透過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的合作,提供身心障礙學生適性的課程調整及相關支持服務,讓身心障礙學生能與一般學生共同學習與互動,也符合新課綱的精神。

 根據一○九年度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資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總數為九萬八千七百五十七人,占所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九點九五。

普特教學差異
有待合作跨越

 然而,從過往與普通班教師交流的經驗來看,其在面臨身心障礙學生時,可能會因特教知能限制而缺乏輔導身心障礙學生的策略,再加上教學進度壓力,難以兼顧所有學生,因此對融合教育的教學品質產生質疑。

 現行普通班級裡,身心障礙學生最常接受的特教服務為資源班和巡迴輔導班;多數身心障礙學生須離開原班接受特教服務,因而導致他們的普通班課程學習時間減少,與同學互動機會降低,甚至被貼上負面標籤。

 特教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之間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能導致身心障礙學生的混淆,教學內容難以銜接。部分普通班教師甚至可能將學生輔導的責任交給特教教師,導致學生回到原班後學習及行為問題依然存在。

 另外,身心障礙學生經常認為自己的學習困難主要是因課程與教材有難度,聽不懂教師的講解;但是普通班教師卻缺乏調整課程與教學的策略,難以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
 從上述普通班的教師和身心障礙學生所面臨的課題,我們更能意識到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合作的重要性。

考量三大作法
開展融合教育

 特教教師與普通班教師雙方合作時,應該考量到下列作法,才能在普通班級中順利開展融合教育:

■特教教師積極了解身心障礙學生所處的普通班級環境,普通班教師主動增進特教知能。
 特教教師若能經常入班觀察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行為表現和學習環境,對其在普通班的學習生態有深入的了解,在提出相關課程與教學調整策略時,通常較能讓普通班教師採納與運用。

 普通班教師若能真誠接納身心障礙學生,在教學上與特教教師協調合作,隨時增進自身的特教知能,將有助於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的學習與適應。

■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之間,建立良好順暢的溝通平臺或管道。
 特教教師平時應與普通班教師維繫良好關係並積極保持聯絡,充實自身特教專業知能,建立專業形象。雙方要能善用聯絡單、個案會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學研究會、互辦公開觀課等,透過經常性、定期的溝通與互動平臺,建立對彼此專業的信賴與認識,使雙方的合作,成為校園的日常文化。

■建立以身心障礙學生需求為本位的校園團隊運作模式。
 學校行政單位應整合校園各處室及各項資源,積極發展與落實以學生需求為本位的校園特教團隊運作模式。團隊平時可以定期根據適應欠佳的學生提報,進行討論與專業對話,討論疑似身心障礙學生的轉介與輔導;以及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情形,並提供普通班教師班級經營和輔導相關策略。

教育典範轉移
邁向普特共好

 在現今融合教育的思潮下,特教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必須從過往的分立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特教教師要和普通教育教師合作,共同為身心障礙學生進行學習環境、學習歷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評量四大向度的調整,以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成效;並且針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擬定適當的輔導策略,使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裡,也能順利適應。

 我們的教育現場正面臨教育典範轉移。過往在推動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強調的是物理上的融合,先讓身心障礙學生有機會在普通班級裡學習;而今,我們對於融合教育有更高的期許,期待在普通班級裡的所有學生都能因融合教育的實施而共好,普特教師密切的合作關係,會是提升融合教育品質的重要關鍵因素。.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