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障礙 高中學障學生 宜打破障礙類別鑑定(110年11月26日) | |
文/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 |
曉美(化名)的高中導師發現,曉美一進高中就很少正面看人,問她話也不回,下課也很少看她和其他學生往來,全班學生沒有人聽過她的聲音。上課時教師問她問題,她只會低著頭,一點聲音都沒發出來,不管是鼓勵或是誘導,也從未見她回應,好像聽不見似的。有一次導師一再的鼓勵,且耐心等待曉美回答,甚至提到要曉美回答後,全班才能下課,但曉美僵直的站在那裡,低著頭一動也不動,全班學生都合十懇求導師放過曉美,王導師才罷休,讓全班下課。結果曉美在位子上站到下一節課,才坐在坐位上,臉色蒼白、面無表情。午休期間,導師接到班代報告,曉美不見了。隨後,導師接到曉美的媽媽來電請假,說曉美身體不舒服,可能要請假幾天。 曉美的導師知道曉美是班上的特教生,但最近的事件讓導師懷疑,曉美的生病是真的還是逃避,家長是不是過度寵小孩,因此找特教教師討論。特教教師翻開曉美的轉銜報告,發現曉美從小學起就被診斷為學習障礙,語文和社會是她的弱勢,數學和美術是她的強項,當初她在十二年就學安置被分發到商業設計科,確實是考慮她的優勢。特教教師反覆看曉美的轉銜資料,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自閉症的描述,只是看到從國小到國中共有的描述「退縮、安靜」,也沒有提到曉美在聽力、語言上的問題,或是在社交或情緒上的問題。 學生語文障礙 影響人際社交困難 類似曉美的學障學生到高中階段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案例很多,主因是高比率的學習障礙都與語文方面的障礙有關,造成她在社交、人際上出現困難。因此,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情緒困難開始受到重視,很多文獻提醒,對學障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不應僅放在其學業的需求,也應該關注到生活或社交上的問題。 曉美的情緒行為問題可能是導致語文障礙的同源,因為個人的神經功能異常,使學習障礙和社交困難,共病情緒行為障礙,其訊息處理功能缺損不僅發生在學業,也會發生在社交、人際或自我方面,也就是學習障礙學生的情緒行為困難是其原來本質的問題,被稱為原生(primary)的問題,如圖一。 情緒行為障礙 可能源於學障問題 另一種可能是學習障礙學生的情緒行為困難,是其長期因學習低成就所累積的,因為在學校生活學業成就與社會人際、自我概念等情意發展之間的相關高,或是其長期的低成就或學習挫折累積的焦慮、自卑或失去信心,因而焦慮、憂慮或自我否定。因此,學習障礙學生也被視為青春期精神疾患的高危險群。如圖二。 很多高中或以上的學習障礙學生被學校鑑定為情緒障礙,可能是當時的特教需求以情緒行為問題較為明顯,但這樣的鑑定可能忽略其情緒行為困難背後的源頭,如果僅單純就高中期間的表現去判斷其特教需求,將圖二的學生之特教需求規畫得與其他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一樣,可能無法真正幫助這類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 特教學生鑑定 全面考量隱性需求 很多高中以上的特教學生再鑑定時,學校只看當時表現所反應的問題和需求,而忽略問題背後可能的原因;或是國中小的特教教師僅看到學習障礙學生當時的學習困難,而忽略他可能會影響到社會情緒學習的困難,這種依賴障礙類別規畫的特殊教育計畫,未能以學生的困難和發展上的需求打破障礙類別,去設計個別化、適性的教育計畫。不管是原生或是衍生(secondary)的問題,透過有效的介入或適性的特殊教育,可以釐清真正的問題需求。 學校特教教師安排曉美參加結合溝通訓練的社交技巧訓練,特教教師和導師都發現,一個學期下來,曉美漸漸會小聲回答簡單語詞或短句,或是用表情或手勢回應,在小組作業中,在圖畫紙上用筆和同學交換意見,雖然口語仍是很少,但與學生、教師的互動行為有明顯增加。透過系統性的介入,曉美的問題有些已明顯獲得改善,有些卻仍難明顯改善,這就是介入反應(RTI)的運用。.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