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下的親職教育 共融環境 助特教生適應群體(110年10月29日) | |
文/鈕文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退休教授) | |
《特殊教育法》(一九八四/二○一九)已揭示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的提供及設施的設置,應符合融合的精神。融合教育強調每名學生的個別差異宜受到尊重和欣賞,並且善用此豐富的學習資源。融合教育是建立在以下三項原則上: 1.特教生與一般生的相似性,皆各有稟賦,擁有不同的優勢能力,可以對群體產生貢獻。 2.按自然比例安排特教生在住家附近學校的普通班級中,與年齡相近的一般生一起學習。 3.特殊與普通教育教師共同計畫與合作,讓有不同特質及能力的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並且提供學生所需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使特殊及普通教育合併為一個系統。 互助共好 家長協助建立融合環境 要營造互助、共好的融合環境,不只需要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的協同合作,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一般家長可以透過繪本、人物故事、影片等,協助一般生了解特教生在生活、學習與人際互動上會遭遇的困難,與教師共同協助特教生適應學校生活,引導一般生發現特教生的優點與長處,如此不只讓全班受益,也幫助學生學習同理、接納和關懷。過去的研究顯示,透過認識特教生、安排合作學習小組,以及建立一般生與特教生之間正向、實質的互動,能增加學生的正向學習與經驗: 1.減少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的恐懼,能夠體驗特教生的處境,並因此發展較正向而實際的觀感。 2.培養同理心,設身處地理解特教生的觀感與需求。 3.藉由關懷和協助特教生的機會,發現自己的價值和長處,增進自我概念。 4.於真實情境中發展和應用問題解決的技能。 5.藉由扮演服務角色,抓住擔負責任的機會,進而有助於接納、關懷、助人等社會能力的發展。 6.提升與同儕的社會關係。 親師合作 有利班級理解特教需求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特教生家長與教師合作的基礎上,特教生能有較佳的自我概念、社會與溝通能力,能和一般生建立友伴關係,體驗到隸屬感、被接納和愉悅的感覺。至於合作的方式包括以下五方面。 1.接納學生的特殊,並分享需求。 特教生家長可以藉由參與班親會,分享特教生的特質和相處方式,開啟一扇認識的窗,協助教師和其他家長更快理解特教生的能力與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預防問題的出現。 與家長接觸時,經常聽到「擔心孩子被貼標籤」的憂慮。與其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如先問自己如何看待孩子。未來特教生還得面對更多挑戰,不可能一直活在家長的保護傘之下。當家長能協助特教生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優勢和需求時,特教生會更懂得欣賞自己的「特殊」,才有勇氣接受生命旅程的際遇,並且知道如何尋求別人的善意幫助自己。 2.參與班級活動。 藉由參與班級活動,像是擔任班級志工,主動關心班級成員,並且與一般生家長建立正向關係,增加其他家長和學生對特教生的接納度。另外,可引導特教生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協助班級事務;或透過班級慶生會,感謝班級成員的協助。 3.促進特教生的朋友圈。 家長可先詢問特教生和哪些學生比較熟悉,與這些學生的家長聯絡,藉機認識彼此;一方面幫助特教生建立朋友圈,一方面讓一般生和家長有機會認識特教生。 4.鼓勵特教生邀請同學參與社區活動。 家長可以鼓勵特教生邀請同學參與社區活動,例如社區活動中心的課後或假日活動,建立同儕友誼。 5.妥善因應班級成員相處上遭遇的問題。 特教生與一般生的人際相處難免有不順遂之處,甚至會發生衝突,這些都是學習的機會。當教師、學生反應相處上遇到的問題時,家長除了傾聽和了解特教生的感受外,也要同理他人在協助特教生時遭遇的挫折和情緒,避免將特教生放入玻璃罩中保護。 例如一般生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向特教生坦誠表達他們令人不悅的行為,這時家長可以配合教師的作法,教導特教生解讀一般生的喜惡和感受,練習適當的行為,如此才能讓同儕維持長久且良好的關係,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人際技能的重要學習。 6.參加家長團體。 家長可以透過參加家長成長團體,從中得到許多寶貴的教養經驗,獲得更多協助孩子適當融入班級的實務作法。 彩虹之美,因多色互存;人生之樂,因多人共學;融合之益,因擁抱差異,適性而教。融合教育不但主張應提供特教生公平的教育管道,更強調「個別差異」提供的教育機會,其最終目標在建立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相互學習與支持的社群,這需要一般生、特教生,以及所有家長的參與,和教師合作創造共融環境,建立學生的社會關係。.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