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障礙 使用適當策略 落實有效教學(110年9月17日)
  文/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王姓教師是普通班導師,班上有個特教學生上課易分心,常出現干擾行為,使另外三個比較調皮的學生受到影響,四人起鬨導致教師很難控制上課秩序,經常造成混亂,影響教學進度。有時甚至出現一般學生比特教學生還難控制的狀況,教師只好找特教教師幫忙鑑定造成教學困擾的學生。

 很多普通班教師會遭遇類似困境,當他們找特教教師時,特教教師會建議針對特教生做個別化的處理,例如調整坐位、多鼓勵和事先提示。但是困擾的教師可能會想:「班級學生這麼多,我怎麼可能為了一個學生改變?」「全班學生都可以正常上課,問題是特定學生造成的,我怎能為了他,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

接納學生特質 
教師實施適性教學

 特教教師針對導師轉介參加鑑定的學生時,可能會因法令規定,提出導師應該對轉介的學生先實施轉介前介入,讓普通班教師頭大,「就是沒辦法控制才要轉介,如今又要導師先設法改善。」很多人都認為,特教生在普通班上課時,需要特別異於一般學生的待遇,忽略好的融合班級經營可以符合所有學生的需求,也適用於多數的特教生,包括需要轉介鑑定的「偽陽性」特教生。

 國外情緒行為障礙學者認為,好的教學和班級經營可以降低很多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適應問題,甚至提到,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可檢驗「融合班級的班級教學和經營,是否做到以學生為本位的有效教學」。有情緒行為問題的特教生對教學或班級氣氛確實比較敏感,為了預防他們出現問題,最好進行適性化、差異化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被接納,安心學習。然而,這些教學原則與班級氣氛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的,也是融合教育所推崇的通用性設計。

關注正向行為 
增強學生課堂參與

 也許有人不相信這麼簡單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很多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具有上述條件的班級,適應得幾乎讓人看不出其特殊性,但在某些班級又可能會出現問題,關鍵經常出在普通班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霍華德.威爾在二○一○年,提出一套經過實證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Class-Wide Function-related Intervention Teams,簡稱CW-FIT),這套方法分成不同層級設計。

 第一層是針對全班學生,普通班教師先清楚列出期待學生上課的表現,通常就是教師希望學生在課室表現出來的適當行為,最好列出三、四項就好,不宜多,以免超過師生上課的負荷。接著就是教導學生,哪些行為符合這些班規,以及如何表現出這些行為,並將全班分小組,在上課定時增強鼓勵學生的好行為。

 其設計的原理來自教師常只注意到學生的不當行為,忽略學生的好行為,導致學生會用不當行為來吸引教師的注意;或因教師沒獎勵好行為,導致情境覺察力差的學生搞不清上課預期的行為,而顯得「白目」。

 此外,教師也可藉此教導學生上課時忽略無關的小干擾,不去注意或增強與上課無關的干擾行為。此策略在美國大多的融合班級實施時,已獲實驗肯定成效,過去幾年臺灣也曾研究此策略在小學、幼稚園融合班級的實施狀況,發現教師在上課時定期讚美或鼓勵小組,包括適應困難的特教生的全班上課參與度會增加,而其他人的干擾行為也顯著下降。

教導自我管理 
提升學生正向行為

 實施策略後,少數學生雖有改善,但仍難達到普通班上課的要求,威爾博士在他的CW-FIT提出第二層方法,教師先教導這些少數的學生利用鈴聲或訊號,在課室做自我管理,並評估自己是否做到課室要求的行為,加強學生學習作出適當行為。課堂上,除了教師原定的定時小組增強外,也要求這些學生利用表格做自我評估和事後增強。如此一來,大多數的特教生都能達到上課的要求,學生的參與度和教師上課的流暢度都顯著提升。

 當然也有可能還有極少數的特教生需要的不僅這些,但國內外研究都發現,普通班教師只要做好第一層的「教導適當行為,並給團體增強」,課室中的干擾行為就減少很多。教師也因此發現,那些出現干擾行為的學生可以透過教導來改善,不需要轉介做特教鑑定,而少數學生只要再加強教導,學習自我管理,也能表現出好的學習和互動行為,不再需要再進一步轉介。

 此外,結構、適性的差異化教學讓全班學生都能有成就感,可降低因學習挫折產生的適應問題,因此,也被學者建議為預防特殊學生出現適應問題的首要策略。當普通班教師無法兼顧個別學生之際,不妨利用上述的通用策略調整自己的班級經營和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受惠。如果學生真的在實行上述策略的班級還出現適應問題,可考慮運用第二層的自我管理策略;再不行,才轉介進行特教生的鑑定,讓比較敏感的學生及早進行優良學習。.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