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P團隊陪伴 促進親子溝通(110年9月10日)
  文/林思賢(臺北市立明德國民中學特教教師)
   身心障礙學生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團隊成員中,家長與學生本人都是必要的參與者,許多討論事項也需要學生、家長共同討論及配合,才有最佳成效。大多數特殊學生的家長都十分關心學生的學習與在校生活情形,會在百忙中抽空參加學生的IEP會議與學校日活動等。不過,除了在這些會議中聆聽教師與特教教師的說明及安排,IEP團隊可以怎麼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實際讓家長與學生一同參與會議,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是個值得親師生了解的議題。

鼓勵家長 
主動提出待解問題

 在IEP會議當中,與會教師時常提出各項作業或任務,希望家長配合在家中協助學生完成。不過,也許因為會議時間短暫,教師無法完整說明,或是在家中遇到其他困難,有時會導致家長無法確實執行會議中溝通的事項或策略。

 此時,教師可鼓勵家長嘗試針對不理解的部分提出問題,或是針對較窒礙難行的部分請求教師提供建議。甚至在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家長若能主動提供學生在家的生活與學習情形,讓IEP團隊參考,可使策略更適合在家中實施。

陪伴學生 
參與會議自主發言

 法規規範學生本人為其IEP團隊成員之一,對於鮮少參與會議的學生而言,多少會感到緊張害怕。此時教師可事先請家長在家安撫學生緊張的情緒,並在會議中鼓勵學生發言,對於學生參與會議的經驗與穩定性都有幫助。家長可以在討論議題的過程中,適度詢問學生「這樣可以嗎」或「你有沒有什麼想法」,讓學生練習表達意見,培養為自己發聲的能力。同時,家長對學生發言的鼓勵與認同,也能讓學生更願意在會議中發言。

居中協調 
協助親子取得共識

 在家庭中,親子的溝通有時因缺乏第三方的意見,導致雙方的誤解或溝通不順暢,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對話共同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家中讀書、寫作業與打電動、打球的時間分配,或是要在家完成師長交代的任務等,時常造成親子衝突,在IEP會議中,教師可鼓勵家長及學生提出意見不同之處,並在會議中溝通,達成協議,例如完成週末的作業後,可以在傍晚出門與朋友打球。如此不僅能解決家庭內部溝通的衝突,更能在家長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落實各項介入策略。

持續追蹤 
鼓勵親子彼此溝通

 會議中,家長與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協調,因為在外人面前相對注重面子,以及IEP團隊的協助之下,也許可以達成某些共識,但往往一回到家中,溝通不良的情形又故態復萌。遇到學期中需要親、師、生三方共同溝通的議題時,因為親子間缺乏會議溝通時的IEP團隊作為潤滑劑,又再次遇到阻礙。此時,可以透過教師與學生及家長晤談及溝通的時間,找出親子之間容易溝通不順的議題,或溝通方式可以調整之處,於下次IEP會議或其他適當時機中提出,協助家庭持續往彼此尊重的溝通與互動模式邁進。

個案實例 
團隊幫助家庭協議

■案例一
 小圓(化名)是一名腦性麻痺中學生,也是師長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不過他在執行治療師交代的復健運動方面,一直都讓個管教師頭痛。媽媽表示,這幾個月來,運動多由小圓自主完成,因此成效不彰,小圓隨後表示沒有動機進行自主運動,希望有獎勵制度。
 與會人員經過討論,IEP團隊協助親子達成協議,如果小圓每個月都有完成運動任務,並經過治療師與個管教師檢核,就可以在月底買一本喜歡的書。
■案例二
 與小圓同齡的阿甘(化名)是一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十分喜歡體能及戶外運動,但個管教師總是三不五時接到阿甘的媽媽來電,說阿甘因為打球,到晚上五六點還沒回家,有時甚至忘了晚上有補習課程,導致遲到。阿甘的家長因此限制他的打球時間,卻造成阿甘偷偷出去打球,忘記回家時間或補習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親子時常吵架。
 IEP會議中,在團隊的鼓勵下,媽媽嘗試用和緩的語氣及開放的態度溝通,也鼓勵學生發言。最後終於達成固定打球時間的約定,避免衝突循環繼續。會後,教師也持續鼓勵家長多聆聽孩子的說法,並提醒阿甘,溝通時,即使是媽媽誤會,也要思考怎麼澄清,而非直接嗆回去。
 透過IEP會議協助家庭建立親子間的溝通管道,並讓每位成員都有適當表達意見的權利,是會議主要目的之一。藉由教師鼓勵家長參與,也能使會議達成促進親師合作及家庭成員間溝通的成效。最後,透過會議中的良好溝通經驗,教師也能在學期中,以此經驗協助提醒親子溝通的適當方式,協助家庭往有效及彼此尊重的溝通模式前進,更能透過一次次的IEP會議,成為改善親子之間關係的管道。.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