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推手經驗談 真誠同理 匯聚親師生心中暖流(110年4月16日)
  文/愛波老師(公立國小教師)
   這是第三個年頭,他的成長不疾不徐,溫和堅毅。

 小明(化名)九歲那年來到我的班上,他臉龐俊俏白皙,身材瘦小,總穿著媽媽為他準備的帥氣衣裳,是個很容易受到關注的「型男」。然而,不過一兩節課,他的領口翻摺、外套歪斜、眼神空洞、桌面凌亂、字跡潦草……種種脫序的行為舉止,都讓小明與「型男」的外表形成強烈對比。他的口出狂言、錯誤屢勸不改,這些都讓剛認識他的我非常頭痛。我想方設法的思考——要如何協助小明呢?

三明治溝通法 
與家長建立親師橋梁

 首先,要讓學生穩定,家庭成員是最重要的資源,必須善加利用。因此,我加了家長的Line,並使用「三明治溝通法」——先講「好話」,接著講「壞話」,最後以「鼓勵」收尾;並且利用「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憂心與不捨,設想自己是家長,誰能夠輕易接受他人對孩子的負評呢?正因為明白學生是家長的寶貝,我試著看見小明的優點與進步,再說明小明可以更好的地方,邀請家長一起努力落實家庭教育,最後明確表達對學生的信任,讓家長獲得信心。例如:「晚安,小明今天在學校能把坐位整理乾淨,之前叮嚀他的事情,他用心做到了,我很替他開心,也和您分享。不過,近期我發現小明的回家作業字跡潦草,覺得很可惜,因為小明如果願意用心寫,是能寫得工整又漂亮的,所以我想請您在家裡鼓勵他把字寫得漂亮工整,培養優良的學習態度,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我相信小明只要願意用心,一定能做到,期待小明的進步!」這樣的訊息,總能獲得家長的理解與協助。

勇敢解開誤會 
與家長同一陣線奮戰

 小明的家長非常疼惜孩子,起初對於鑑定結果與服藥需求百般抗拒,甚至與學校輔導室起過多次衝突,因此家長對教師的戒心很重,這也讓親師溝通難度更高。面對積累誤會已久的家長,我謹慎利用上述的三明治溝通法,一次次釋出善意,也表達誠心希望建立對等的溝通關係,用行動解開親師之間的誤會。過程中,我發現家長其實也像是渴求被了解的孩子,需要被傾聽、被同理,因此教師只要秉持真誠,日積月累後,一旦建立「夥伴關係」,教師就能成為家長口中的好老師,而學生也會從家長口中了解「爸媽和老師是同一陣線的」,更有安全感,也自然不敢在學校行為脫序。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不是家庭教育的服務生,親師生之間應保持良好的「夥伴關係」,才能使關係長久,對學生產生實際幫助——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與家長建立關係時,應避免卑躬屈膝,更無須過度客氣,而是朝著一致目標前進的隊友。

堆疊正向評價 
為學生建立學習自信

 在教育現場上,教師容易求好心切,一不小心便落入負向情緒的漩渦。但試想,哪個家長希望打開聯絡簿,看見的盡是孩子差勁的表現呢?我告訴自己:「聯絡簿不該成為教師打小報告的場域。」所以,我把聯絡簿當作分享學生進步的天地,過程中,學生也能體悟到教師其實不願意他回家還挨罵。

 在學校的生活,不論是透過聯絡簿或通訊軟體,小明的好表現總是比壞行為更早傳到家長的耳中,好表現一有就分享,讓親師生都快樂;壞行為則是累計三次才報告,尋求家長協助。漸漸的,小明在家中不再只有挨罵的份,更多了許多為他響起的掌聲。

看見實際進步 
為學生打造成長能量

 陪伴小明的第三年,他依然是「型男」,眼神卻不再那麼容易放空,寫考卷時即使挫折,也能埋頭努力、盡己所能;面對成堆需訂正的題目,小明能在下課時間主動走到我身旁詢問:「老師,剛剛檢討的題目,前面我聽得懂,後面太快了……可以再教我一次嗎?」我知道在這些日子裡,我們陪著小明培養出的,是積極的學習態度,與願意付出努力、相信努力能有收穫的心態。

 前些日子,小明因為盡責做好教師交辦的任務,天天在午餐時間為大家播放影片,同學提名他為「品格之星」候選人;小明也因為對繪畫感興趣,在藝術課程上畫出優秀作品,讓班上同學羨慕不已;更多次因為用心寫生字造詞作業字體工整,而獲選為班上的「優良作業」。種種同儕給予的肯定,讓我發現我不需要再因心疼小明而為他流眼淚,因為他已經學會「自發學習」這個最重要又帶得走的能力。

 成長與陪伴的路還很長,但只要以真誠與同理,我相信這股匯集自親師生之間的暖流,將帶著我們在學習的汪洋上互相牽引、互相支持、一起成長。.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