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推手經驗談 情意發展課 資優教育的神奇支點(109年12月18日) |
|
文‧圖片提供/王英婷(臺北市敦化國小教師) | |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這是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名言,短短幾個字,卻讓人深刻體會到「支點」以小博大的厲害!其實在資優生課程裡也有一個神奇的支點,那就是特殊需求領域裡的情意發展課程。 根據《資賦優異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揭示,特需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強調與社會議題結合,以跨領域統整課程的方式呈現。在學習歷程方面,強調由學生發展需求出發,引導其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引發高層次思考、溝通互動及實踐反思。在學習成果方面,則強調發展概念與理論,達成實踐個人適應發展,進而以行動關懷社會及追求世界永續發展的理想。 深入生活探索議題 具體展現素養教學 雖然情意發展課程可獨立以專科進行,但若能結合學科領域及生活議題,以跨領域的統整課程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實作的過程中,引發對社會公義的關注與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更不啻為素養教學的具體展現。 秉持這樣的理念,我引領我任教的臺北市敦化國小資優班,參加臺北市兒童月「微夢想旅行」專案計畫,以「我的世代我來發聲──小公民表意行動」為主題,從臺北市三起排斥社區身障工作團隊進駐的新聞出發,結合社會、語文領域及情意發展課程,讓學生探究議題背景,進入事件現場採訪收集資料,最後以新聞產製的實作與發表作為學習成果,對社會爭議事件提出小公民的看法與大眾一同尋求解方。 引發關注社會事件 展開三個階段課程 整個計畫歷時四個月,不僅引發學生對議題的探究熱忱,更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與參與,最終榮獲臺北市特優的佳績。以下就專案計畫的三個階段:「小記者追新聞」、「小自媒做新聞」及「小公民報新聞」說明於下。 一、小記者追新聞 我一方面引進國語日報讀報教育講座資源,邀請專業記者入校舉辦「新聞追追追」工作坊,指導學生新聞倫理、新聞寫作及採編要則與技巧;另一方面結合社會領域課程,解析二○一九年臺北市三起身心障礙工作團隊(文林家園、東明扶愛家園及古亭工坊小作所)進駐社區遭歧視的新聞事件。 學生在此階段除了習得新聞產製的知能,也會因對議題的探索開始產生自己的「問題意識」:擁有工作對身障者本身有意義嗎?身障工作者的能力和一般人有差別嗎?身障者有沒有工作對我們重要嗎?有身障工作團隊進駐社區成功的案例嗎?當學生內心有了待解決的問題,探究的熱忱就已然萌發。 二、小自媒做新聞 承接學生的熱忱,我接著整合各項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像借重學校在地資源,帶學生前往學校後門身障團隊經營的便利商店(勝利基金會與全家共同企畫)實際採訪與觀察,進行社區顧客問卷調查研究,邀請勝利身障潛能發展中心執行長張英樹與長年耕耘特教領域的楊廣文教師入校,舉辦「職人Q&A會談」等。 此外,更進一步結合校外教學,走訪臺中石城國小特教班,讓學生實際走訪特教工作場域。這些探究與實作活動,不僅能回應學生心中待解的問題,也能在過程中拔高學生觀看事件的視野。如張執行長「化障礙為優勢」,翻轉就業市場對障礙的成見;楊老師以「電車難題」為例,對「犧牲少數人是否就比較正義」的叩問,都引發學生對議題高層次的思索。而真實走入特教工作場域與貼身觀察身障工作團隊,更讓學生看見「成就每一個生命體」,才是教育與社會公義的價值所在。 三、小公民報新聞 計畫的最後階段,以展示及推播學生新聞作品的「獨家新聞聯播SHOW」作為結尾。學生得整合領域所學,將自己所思所想化為具體的新聞報媒產出,透過「獨家新聞聯播SHOW」,學習應用傳媒積極參與社會議題討論,在團體中引領群體思考,擴散自己的影響力。 「核心素養」是新課綱念茲在茲的關鍵概念,和以往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強調「探究」與「實作」,但資優生因思考的敏銳與執著,往往並非「做」就有所「學」,教師在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看到學習的「意義」,當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對議題有感,教學活動可以回應學生心裡的待解問題,就能驅動學生持續自主探究,從沒有意義連結的「做」,提升為有價值選擇的「實踐」,而這正是情意發展課程為何是資優教育裡那個神奇支點的原因了。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