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新未來 資優特需課程 啟迪資優生學習潛能(109年11月13日)
  文/蔡昆瀛(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黃彥融(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教師)
   「資優生不用教,他們自己學就會了。」「資優生只要拚學科,考上第一志願,考試不考的科目就不用教了。」我們常在教學現場聽到這些話語,許多人總認為資優生成績一定很好,或是只須注重學科,卻忽略他們也有「特殊需求」。為使資優生獲得適性教育並發展潛能,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中訂有《資賦優異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簡稱《資優特需領綱》),讓學校可據以規畫彈性和多元的課程,滿足資優生的學習需求。
 《資優特需領綱》包含「情意發展」、「領導才能」、「創造力」及「獨立研究」四門科目,除這些課程外,學校也可依學生的優勢領域自行規畫「專長領域」課程,並將這些特殊需求課程納入校訂課程及學生的個別輔導計畫,對於兼具資賦優異與身心障礙的學生,則可整合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中。本文將介紹《資優特需領綱》四門科目的課程重點。

情意發展課程
認識自我並關懷社會

 情意發展的課程目標包括認識自我、強化內在動機與應變能力,從自我優勢進行生涯規畫及增進人際關係,進而關切國內外議題,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此科目的學習表現分為四大向度:「啟發潛能、精進自我」、「增能應變、發展生涯」、「溝通互動、經營生活」與「適應環境、參與社會」。學習內容則有四大主題,包含「認識才能發展」、「面對挑戰與生涯發展」、「溝通互動、生活效能與美感」及「適應環境並參與社會」。有些資優生可能會有過度激動的特質,例如:喜歡幻想、批判性強烈、對現實不滿、對人際關係敏感等。因此,有關情緒管理與社會適應的課程對資優生十分重要。

領導才能課程
習得團隊合作與領導

 領導才能科目有三大課程目標,一是統籌團體任務與掌握領導要素,培養溝通協調與應用實踐的能力;二是發展問題解決、組織運作及革新的技能,建立團隊合作與正向領導關係;三是展現追求卓越與互惠共好的領導態度,實踐領導者的社會責任。本科目的學習表現包含「任務導向」、「關係導向」、「變革導向」三大向度。學習內容則有「團體任務與行動」、「領導者特質與成員關係」及「組織議事與願景實踐」三大主題。資優生未來進入社會後,極可能成為團隊的領導者,需要從課程中幫助他們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如何溝通協調,帶領團隊達成共同目標。

創造力課程
勇於發揮創意解決問題

 創造力課程的目標是為強化資優生的創造性人格特質,培養自我精進、勇於創造的態度,並具備創新應變及運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互惠的創造力環境。本科目的學習表現包含「創造性人格特質」、「思考歷程」、「創意成果」與「環境營造」四個向度。學習內容則分為「創意人特質」、「創思技巧」、「成果評鑑」及「創意資源」四大主題。現今教育界重視結合創造力的「創客」學習,資優生面對問題時,常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很適合透過創造力課程,運用擴散性與聚斂性思考,增進思考的流暢與變通,以及結合團隊發揮創意。

獨立研究課程
養成研究態度與能力

 獨立研究課程的目標是為培養資優生的基本研究素養、高層次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能主動關心本土及國際議題,並願意分享研究成果。此科目的學習表現包含「研究態度」、「研究概念與思考能力」及「獨立研究技能」三大向度。學習內容則有「一般探索」、「研究方法訓練」及「獨立研究實作」三大主題。透過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方式,在教師循序漸進引導下啟發研究興趣,具備從事研究所需的態度與倫理,並探尋研究主題,從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體會探究的價值。此外,從獨立研究過程,資優生也能學到面對挫折、克服挑戰及樂於分享的態度。

資優特需課程
實踐適性揚才教育願景

 資優教育有助於培養人才及厚植國力,《資優特需領綱》對資優生的特殊需求課程提供清楚的內涵架構,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考量學生的需求與差異性,兼顧獨立式與融入式課程設計,重視橫向統整與縱向銜接,提供多元與挑戰性的課程主題,並善用團隊合作發展課程。若能落實《資優特需領綱》,即是對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願景的具體實踐。.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