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專業人員 服務模式介紹
專業服務模式 視個案介入執行(109年11月6日)
  文/孫世恒(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依照《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專業團隊包括特殊教育教師、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及學校行政人員,所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是指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社會工作師及職業輔導、定向行動等專業人員。

 目前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的服務,主要會先由特教教師為學生評估,依照學生的需求提出專業團隊的申請。舉例來說,腦性麻痺學生可能會有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溝通等方面的障礙,導致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產生困難,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就會有機會進到學校提供專業服務,但是這麼多不同的專業人員要如何進行服務呢?

■直接服務不易有成效
 以個別專業的服務模式來說,可以分為直接服務、間接服務與諮詢服務,例如語言治療師評估後,若覺得學生透過直接治療,可以獲得進步,就會將學生帶離教室直接治療。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學生可以得到專業的治療介入,但缺點是,學生被帶離班級,除了很容易被貼上特殊生的標籤之外,也減少學生參與課程的機會。另一方面,若學生真的還有治療的需求,應該在課後到醫院或治療所接受相關訓練,畢竟專業團隊的服務一學期最多只有三次,不大可能會有治療效果,因此筆者並不鼓勵這種服務模式。

■間接服務與諮詢服務
 給予學生的治療服務常見的方式就屬間接服務與諮詢服務,由於治療師不可能每天到學校為學生執行治療,但有些基本身體功能的維持,需要教師助理員或是教師每天幫學生執行,就會運用間接服務的模式。以腦性麻痺學生為例,每天的被動關節活動是維持身體功能的重要工作,因此物理治療師會在入班服務的時候,示範如何實施被動關節活動,使教師助理員知道如何執行。物理治療師也會解說執行的程序及注意事項,幫助教師助理員知道學生有哪種反應的時候應該停止執行,並且製作記錄每天執行情形的表單,這樣教師助理員才能夠在平日幫忙學生做相關活動。物理治療師的責任是定期檢視執行成果,並與教師助理員討論遇到的問題。

 諮詢服務模式則是由學校教師提出,針對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的問題,與專業人員研討,專業人員在入班時觀察問題發生的情境與狀況,然後與教師討論可行的策略,教師可以參考專業人員建議,逐漸發展出教學活動的調整策略。專業人員在諮詢服務中,要與教師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問題,一起發展出有效的調整策略。

 若學生有很多方面的問題要處理,或是某些問題的狀況很複雜,就可能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員加入,此時就必須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一起合作,才能討論出有效的策略。常見的合作模式包括: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專業間團隊合作模式與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

■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
 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不同的專業人員各自進行評估與後續的介入,彼此之間並沒有機會討論,或是了解其他專業人員提出的建議,在特殊教育的服務中,就由特教教師自行統整所有專業人員的建議,並且想辦法融入到學生的個別化服務計畫中。問題是,不同的專業人員或許對於某些問題會提出完全不同的建議,對教師來說其實是相當困擾的。

 專業間團隊合作模式與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類似,皆是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各自針對個案評估與後續的介入,但專業間團隊合作模式會召開正式會議,讓不同的專業人員提出評估與建議,藉此機會了解、溝通其他專業人員的看法,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對特教教師來說,可以有機會針對個案學生的問題,得到不同專業人員整合性的建議。專業人員在後續的介入服務中,也可以融入其他專業人員的建議,相較之下是比較好的服務模式。

■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
 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則是所有專業人員一起進行評估工作,由一位主要服務提供者執行各專業所提出的評估項目,所有人在旁邊觀察,了解個案在評估情境下的表現。評估之後,所有專業人員與教師一起討論,提出各自的觀察與建議,最後整合出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再由主要服務提供者做後續的執行,若有需要也可由專業人員提供直接治療或示範,下次會議時,再提出評估與討論成效。由於專業人員到校服務的次數較少,因此建議可以由班級教師擔任評估者,也就是主要服務提供者的角色。這樣的好處是,後續的執行比較容易銜接,學生與班級教師熟悉,也比較能顯現出平時的表現。

 專業團隊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學生融入學校的學習與生活,並不是直接治療學生,因此應該儘可能在教室情境中提供專業服務,才能讓班級教師知道如何協助學生學習,調整學習環境與教學策略,希望所有的教師能善用專業人員的服務,幫助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潛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