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 正向積極學習態度 回歸教育初衷(109年10月30日) | |
文‧圖片提供/陳嘉慧(臺北市北區特教資源中心在家教育巡迴輔導專任教師) | |
「在家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種服務模式,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由各縣市教育局處指派巡迴輔導教師,依據學生的特殊性與需求設計教學計畫。 以癌症病童為例,在家教育主要服務包含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發病時,引導學生及其家屬將負向思考與能量轉換為正向積極的心念,陪伴學生及家長勇敢面對,轉而接受,進而戰勝考驗。第二階段為治療穩定時,在家教育教學資源介入,建立學生學習常規,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而達到學習上的自我成就。第三階段為返校適應,協助學生及其家庭回歸原本的生活,幫助學生原設籍學校了解學生,充分準備迎接學生,最終目的是讓在家教育學生能順利、快樂、無縫接軌學校生活。 ■幸福人生因病變調 以下以一名癌症病童為例,分享她在家教育的服務內容。 小欣(化名)是乖巧、惹人喜愛的學生,未發病前喜歡繪畫、做手工藝,以及同齡小女生喜歡的公主系列卡通或周邊商品。小欣體貼、善良,和同學間互動良好,在家中排行老么,上有兩個哥哥且年紀差距較大,因此備受寵愛與疼惜,但罹患「神經母細胞瘤」改變了她原本幸福、快樂、受人稱羨的生活。 在我服務的在家教育學生中,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病童,治癒率較低,復發率較高。小欣初發病時,在加護病房與病魔對抗多日,主治醫師告知家屬情況不樂觀,要有最糟的心理準備。疾病來勢洶洶,但小欣以堅強的意志力,以及不捨與家人分開的心,在身心備受病魔侵蝕下仍用盡全力,堅定的求生意志渴望能活下去。 ■求生意志戰勝癌症 終於,奇蹟出現,小欣戰勝病魔,贏得了後續接受各種治療的寶貴生命。小欣在治療期間,經歷了多次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甚至接受幹細胞移植。而為了降低復發率及提高治癒率,醫師還建議進行免疫療法(GD2),這種治療所費不貲,更讓小欣身體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看著小欣一步一步的克服上天給她的考驗,用她的生命來教育身邊周遭的人,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光芒,相信了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奇蹟」。 ■病痛扼殺學習動機 我第一次幫小欣上課時,看到身體虛弱的她躺臥在病床上,眼神對於學習透露著意興闌珊的無趣感。小欣媽媽告訴我,小欣之前因為密集治療,在家教育教師對小欣都很包容,會依照小欣的意願與興趣教學,但可能是病痛的折磨,始終引不起小欣的學習動機。 ■課程設計引發興趣 回歸教育的初衷,每次上課我會和小欣討論上課進度,評量學習狀態,給予不同的集點加分。在課程中,我會設計貼近小欣學習的方法或活動,以數學課為例,中年級的學生對於抽象思考較弱,我運用圖象解題法,幫助小欣更清楚了解題意並列出算式,且因她喜歡繪畫,經由師生共同找出題目關鍵意思,繪出解題步驟,引導她在圖象視覺提示下,搭配解題步驟一步一步有條不紊的解題,讓她自我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小欣每次上課都很開心,也非常主動。 另外,搭配不同節日(例如:兒童節、萬聖節、耶誕節或期末同樂會),我會在課程中加入相關元素,吸引小欣學習動機,誘發她主動參與,並經由增強制度,幫助她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解題,獲得獎勵,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善解人意體貼家人 在課程之餘,我們會談談生活中發生的趣事、對疾病的感受、對家人的感恩與對同儕的渴望。 在小欣的治療已達穩定後,小欣媽媽考量醫療花費龐大,準備再重返職場,但一年多來小欣與媽媽朝夕相處,承受治療時的極大不適,都是媽媽在一旁鼓勵及無微不至的照顧。對一個才國小三年級依賴性仍高的孩子來說,媽媽重返職場要改由奶奶照顧,其內心的分離焦慮感自然不在話下,但小欣是個很善解人意、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孩子,她總是會對媽媽說:「媽媽,您放心去工作,我可以的,您和爸爸都很辛苦,我很愛您們。」短短幾句話,總讓人熱淚盈眶,多懂事的孩子呀! 為了怕父母擔心,小欣總是在課間才會對我分享她的真實感受,我會藉由故事或實例引導她由不同面向看待事物,並與家長說明孩子的體貼與懂事。經由這一場病,小欣一家人的心更凝聚了,家庭成員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懂得互相感恩! 經由這些經歷,我常常問自己,如果還有明天,我要怎樣裝扮我的人生?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