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行為支持 學校啟動三級預防 編就特教生安全網(108年4月19日)
  文/吳雅萍(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校園實境
 小明(化名)是國小一年級學生,父歿,母親為外配,曾因拒學中輟。轉學第一天,小明躲著不願進教室,被母親找到後,就往她懷裡鑽,吸吮大拇指並大聲哭叫,聽不進導師和專任輔導教師的安撫。
 上學第一週,小明須母親陪伴,但母親離開後不會想起母親。母親陪讀一週後,可觀察出教養的困境,包括:小明學習困難時,母親會叨念他,但指導技巧只是擦掉錯誤或代寫。
 兩週後,母親擔心小明課業落後,送他到兩間安親班,但都因小明不願意去而作罷。教師問小明不去安親班的原因,他說是媽媽不能準時去安親班接他。小明上課常趴著、發呆、玩筆、哼歌、自言自語;下課卻精力旺盛,喜歡和同學賽跑,遊戲輸了會賴皮。學業表現稍微落後同儕,一對一教學容易分心。
 第三週,教師請小明放學後接受課業輔導,並安排同儕作為學習楷模,他很喜歡教師的輔導與獎勵制度。開學至今,母親仍常幫小明寫作業,也無法準時接他放學。小明疑似過動,已就醫並接受評估,學校也安排專輔師每週一次遊戲治療。小明告訴專輔師,放學母親送他回到家後,又去上班,晚上十一點才到家幫他洗澡,讀國中的姐姐常留校晚自習,他有一段時間自己在家看電視或玩手機。

問題解析
 有經驗的國小低年級導師都知道,開學頭幾天,學生不熟悉環境,難免感到焦慮,但會漸漸適應;即使有人哭鬧較久,導師也總有方法慢慢走入學生的心。但這幾年開學,新生狀況有些變化。家庭結構改變與環境互動交織的結果,讓小明的導師不僅煩惱他在班級的學習問題,還要苦惱放學後的安親問題與親師合作問題。
 目前,校園特殊教育流行使用「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處遇行為問題,正向行為支持有三級預防和支持,稱為「全校正向行為支持(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也就是說,並非每個有行為問題的學生都要立即發展「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學校可藉三級預防與支持,逐步提供校內現有的支持制度與資源(初級措施),當普通教育介入與輔導的成效不顯著,才能啟動第二級和第三級措施。
 小明剛入學,學校適應本就容易遇到困難,加上尚不具特教生身分,因此建議從初級措施做起,包括:調整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期待、教學內容、班級經營策略,班規結合校規,各處室合作等。
 初級措施的重點,是各處室合作,強化校內和各班級既有的制度和作法,提供小明的老師和媽媽各種支持,就能直接和間接提升小明的學校適應力,例如:輔導室定期提供教師各種輔導諮詢,也提供小明媽媽親職教育方案;學務處提供教師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定期辦理導師社群增能,資深導師提供新手導師解決親師合作問題的方法,協助教師以校規解決班級問題;教務處提供教學專業知能諮詢或協助,校內可先透過教師社群、教學研究會議,也可對外尋求資源,例如:辦理教師研習、專家討論會議(含邀請縣市政府特教行政單位),共同為相關教師提升教學知能。
 我曾協助學校或縣市政府特教科(或特幼科)處理行為問題學生,最常遇到的困境有:學校反映家長不願申請特教生鑑定;縣市行政反映學校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合作困難(如:普通班教師難以執行特教教師的建議,或特教教師的建議不夠具體);縣市行政提供學校的支持與督導有限(如:學校行政諮詢縣市行政,無法獲得具體的解決建議);家長反映學校只要求孩子就醫,卻未見有效的教育方案。上述困境如能從初級措施著手,就能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專業和用心,也能讓家長對特教鑑定更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初級預防措施的成效分析,是進入特教鑑定程序時的重要資訊,有助於小明的家長獲得專業的特殊教育鑑定與安置報告,進而取得特教生身分和適切的特教服務。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