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跌倒 如何處理較好?(108年1月11日)
  文/章立昇(職能治療師)
   許多教師、家長問我:「為什麼孩子常跌倒,無法單腳站立,攀爬遊戲器材時動作比同儕遲緩?這會怎麼樣?有沒有辦法改善?」
 問題的癥結在「平衡」。行動時,把重心維持在自己的基座上,就能保持平衡。如果推一個方形大木箱,使它的重心超過底座,它自然會倒;人和木箱不同,快跌倒時,會運用各種策略,例如:伸出腳,提供支持和改變基座位置或大小,讓自己不跌倒。人行走時為保持平衡,會依環境調整動作,如果被未知覺的障礙物絆倒,就啟動平衡反應,由大腦規畫一個完整動作給肢體執行,再依照身體各部位回傳的感覺訊息修正動作。

無法保持平衡 形成原因眾多
 十個月大左右的幼兒開始學習站立,三歲到四歲開始奔跑,但行走的步態須到六七歲才發展成熟。如果兒童罹患一般疾病(腦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骨折病史),可能導致發展遲緩或動作障礙;前庭覺不佳,無法及時發現自己的重心偏移;本體覺不好,不知道自己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導致無法運用肢體修正動作;觸覺不敏感,分辨不出自己踩在什麼材質的地面上(例如:學校遊戲場,可能有泥土、人工草皮、水泥地、天然草皮、人工軟墊、塑膠遊樂器材),就無法針對各種材質控制走路或奔跑的力道;如有動作計畫障礙,快跌倒時,大腦無法有效「想出」應對動作,例如,只要讓腳踝用力,即可應對吹來的風,或不慎被撞到時,應跨出一大步;感覺統合中前庭覺、本體覺、觸覺統合能力不佳,使大腦無法整合身體傳來的訊息,及時發現重心偏移而做出適當反應;這些都是會影響平衡的原因。如果平衡不好,孩子容易被撞傷或跌倒,出門遊玩常身上帶傷回家。

詳細記錄情況 有助釐清問題
 如果懷疑孩子有相關障礙,或覺得孩子相較於同儕,看起來有點怪怪的,不妨記錄下列問題,就醫時即可作為治療師的參考資料,幫助節省評估時間,並更精確釐清孩子的問題。
 .怎麼發現孩子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相較同儕,覺得孩子哪裡不大一樣?
 .是否曾因孩子的特別情況,徵詢其他醫師、職能治療師的意見?
 .說明孩子各階段發展情況與相關就醫紀錄。
 .說明孩子跌倒時的人、事、時、地、物等相關情境及跌倒的頻率。
 .出示記錄孩子特殊狀況的影片或照片。

遊戲刺激大腦 促進感覺統合
 職能治療師需先評估孩子的各種能力,確定成因,才能設計出治療孩子的訓練活動。
 由於兒童可從遊戲的動作和跌倒時的感覺經驗,學習如何維持平衡,例如:被撞,向外跨一步就能防止跌倒,因此,如果是感覺統合有問題,在臨床上,職能治療師會在安全的環境下,依孩子狀況,帶領孩子攀爬繩梯、溜滑梯、在平衡木上套圈等,提供適當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刺激,培養在不同環境中的跳、爬、跑等動作經驗,以促進孩子的動作技巧發展。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傷,為避免孩子跌倒,很容易變得過度保護孩子,但孩子會依據父母、長輩的反應,學習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如果成人在孩子跌倒時過度驚慌,日後即使孩子跌倒沒受傷,他也會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於是不論是什麼樣的活動,總是儘量避免參與,也因此錯過很多學習動作技巧、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並出現遇到問題就退縮的不良態度,間接導致發展遲緩的惡性循環。
 因此,父母親假日可以帶孩子到公園草皮、沙坑上,玩丟接球的遊戲;在家洗衣服時,也可以讓孩子站在不穩定的平面上,把溼的和乾的衣服丟進洗衣槽,玩洗衣機投籃,以提供本體覺和前庭覺刺激;也可以在家中臥室玩枕頭大戰。這些活動能夠提供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幫助孩子發育,讓孩子可以更有效率的控制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世界和學習新事物。.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