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化教育計畫 遵循4指標 IEP有品質(107年12月14日) | |
文/歐思賢(臺北市北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 | |
個別化教育計畫(以下簡稱IEP)法源依據是《特殊教育法》第二十八條,擬定方式與內涵明定在施行細則第九條。特教教師對IEP並不陌生,故不贅述它的基本內涵。 我認為,沒有完美的IEP,但客觀的品質指標(Criteria)能提高IEP的品質,除了「從評量紀錄到需求評估」使用的資料須環環相扣外,我還從實務經驗歸納出幾個指標可供參考,再以案例說明連結IEP的課程規畫。 IEP品質指標可分以下四項。 .摘錄資料正確、近期且多元:IEP彙集了各種與學生有關的資訊,必須清楚呈現學生的發展脈絡,以及他目前的能力,轉錄/摘錄的文字必須正確且語意明確。避免拘泥於標準化測驗,而忽略重要的質性資料(如:轉銜、鑑定文件或教師觀察/訪談紀錄)。評量紀錄以引用近兩年的資料為佳,並須有剔除不適用資訊的敏感度。 .能力現況敘述能呈現學生狀態:關於學生能力的描述,須前後一致,避免矛盾;現況是指「當前」,因此不必交代歷史事件(如:國小曾和同學打得頭破血流)或需求(如:須上社會技巧課程),而要聚焦目前的能力(如:覺察快生氣時能主動到輔導室冷靜);內容避免相互矛盾(如:短期記憶力不佳;交代的事不須再提醒就能按時完成),宜進一步釐清(如:記不住是因為聽覺記憶、視覺記憶不佳,語言理解困難或是分心);陳述要具體(如:在較缺乏結構的動態課程中也能遵守規範),避免語意不明(如:平時很乖)。 .學年/學期目標兼顧轉銜需求:特教教師容易因專注於鑑別學生能力,教導他目前匱乏的技能,或不斷補強他落後的學業,而忽略培養他轉銜到下一個階段前應具備的能力。如果能從轉銜目標往前推演各年級的轉銜計畫應放入哪些課程或訓練,就能減少學生轉銜後適應新環境的阻礙。 .目標、評量方式及標準明確:目標旨在監控學生學習及進步情形,許多特教教師卻對它最感頭痛。學者對它有不同見解,而我認為「具體可行」最重要。客觀檢視擬定的目標是否適宜,方法很簡單:描述目標具體,且能以行為展現;評量方法/工具與標準明確;評量結果能量化成正確(達成)率;設定合理正確率與穩固的資料點數。 個案應用實例 高中學生阿諾(化名)天生下肢癱瘓併有視知動與專注力困難。 考量阿諾從小就受障礙影響,我蒐集他的資料時,注重他的發展、醫療歷程與評估資料,以及教師教學觀察紀錄(含國中轉銜表)。我對他的能力描述為:智力表現接近臨界,但可能被低估;學科程度大概只到七年級;專注與空間知覺能力差,影響動作順序規畫;會牢記在意的事,卻常忘記繳交作業的期限;口語表達、理解能力佳;挫折忍受度高;習慣依賴他人,尤其是他的父親。阿諾生活主要協助者與教育需求決策者都是父親。 介入策略 IEP小組對阿諾的需求達成共識:減少作業量;調整學科評量標準;發展自我監控與執行能力,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以下列舉阿諾高中三年的學年目標,並簡要說明如何協助他達成。 .發展合適自我提醒策略:阿諾一年級時,以生活管理課協助他找出合用的行事曆App並練習使用。一開始,先在放學後協助阿諾檢視當天須登錄的新事件。這立即減輕他父親的負荷,他也因有「視覺提醒」,不會忘了做要做的事。下學期時,他已能廣泛應用App,如:追星行程或社團活動。 .擬定讀書計畫並監控執行成果:二年級時,以學習策略課程協助阿諾在開學頭兩週和每次段考後一週,以登錄表整理各科學習材料、小考、作業和段考進度;訓練他規畫拜訪任課教師的時間並親自向教師確認內容,包含調整的作業量與學習材料。同時,和阿諾討論各科須複習的內容及需要的時間,規畫近兩週半的複習計畫,明確列出每天複習的進度,以畫記刪除線的方式自我監控複習進度的執行程度。段考後一週再根據成績與複習計畫的執行率,檢討擬定與執行複習計畫的困難和問題。 .透過探索與參與評估做出具體生涯決定:阿諾入學後,我每隔一段時間就用圖象工具(如:生涯卡)提升他對自己能力與興趣的覺察,釐清未來生涯選擇方向。他想讀雙北的大專,於是協助他從網站了解有興趣科系的課程,也請他的家人利用假日陪他參觀校園,評估交通時間和大專資源教室的特殊教育服務。 結語 除思考提供特殊教育學生有品質的IEP外,我認為,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特教教師透過專業共備社群,發揮專業,將各領域(科目)的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轉化運用於學年/學期目標與特殊教育課程設計,實為首要之務。.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