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輔導教學
巡輔教師駐校 偏鄉特教生享完善服務(107年11月30日)
  文/吳致嘉(苗栗縣福星國小特教教師)
   近年學校受少子化衝擊,資源班成立不易,而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分散在各縣市的各小校小班中,致使國內大量設置巡迴輔導班。為求巡輔教師提供各校完善的特教支援及服務,於是產生巡迴輔導班的駐校式服務形態。
 以苗栗縣為例,為均衡分配縣內特教資源,各區(含偏遠山區)的重點學校都設有巡迴輔導班,以利服務鄰近鄉鎮學校。駐校式的服務形態宛如鄉鎮學校裡的資源班,課程實施可採抽離、外加或入班教學等方式,而巡輔教師於無課務時,就駐點鄉鎮學校,準備教學、提供諮詢與協助特教相關業務。

校園實境
 在我的巡迴教學歷程裡,較常接觸學習功能輕微缺損的學生,以國語科教學來說,這類學生多數有識字方面的困難。
 根據國內學者提出的「識字與詞彙策略成分與年級對照表」,可以知道低年級的識字著重在「形音連結」和「部件辨識」,二年級、三年級則強調「組字規則」。低年級、中年級固然主要是教識字,但詞彙的教學也同時一直延伸到高年級。因此,強化字與詞之間連結的類詞能力,是發展整合詞句意義,是理解文本的前奏。
 阿豪(化名)是接受我巡迴輔導的學生,識字量低,導致閱讀課文不流暢。我分析他的錯誤形態,包括了形音義的認字線索錯誤、字形的筆畫錯誤、組字規則的錯誤等。

解決方向
 為解決阿豪的識字困難,我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中的「學習策略」科目,來設計課程。
 阿豪需要的學習表現是「記憶學習重點」。我提供已學過的內容,聚集學習材料擴充記憶量,賦予學習材料圖象意義與連結等教學活動,並結合心像法、位置法、諧音轉換法、字勾法等記憶策略,融入國語文領域中。
 我藉由「模組化教學」編擬教材,可減輕準備教材的壓力,普通班教師也能運用這些教材學習單,在學生接受巡輔以外的時段,輔助學生指導練習。
 以下介紹我以阿豪原班級課本生字為教材,編製模組的例子。
 ‧教材編擬:識字教學是為使學習者澈底了解國字,最終能理解閱讀的文章,並運用文字寫作。我將阿豪不熟悉的生字設計成表格式的教材,引導他分析字形結構(上下組合、左右組合、內外組合)、部件組成(部首、偏旁),並強化字形與字音的連結。
 ‧教學實施:教材安排即為教學設計的先後順序。透過捉生字、切結構、找部件、擴充字、造新詞及造新句,分析及選取阿豪不熟悉的生字,並補充生活常用字,增加他的識字量。
 我以「生字花」學習單為示例,說明如下。先呈現「蒐」字的上下結構,透過基本部件「鬼」,結合其他部首或偏旁(如:「未」等),擴充出其他常用字,並在旁標上注音 ,接著強化造詞、造句的練習(如:「魅力」等),最後形成一朵生字花。學生可藉此了解字形,也學會如何在詞句中運用生字。
 另可配合部件卡,提供學生動手拼字,增進對生字的印象。
 ‧練習評量:生字習寫欄可供學生練習,之後,教師沿虛線處摺起來,就可在「聽寫複習」活動時使用。
 ‧教學延伸:教師宜掌握文字的特性,巧妙運用多元學習方式,增進學生理解與記憶,例如:猜字謎遊戲,以「十字對十字,太陽月亮相對望」,協助阿豪記住「朝」的字形。
 教導生字的方法很多,我提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種,並不是每課各字都須這樣教學,聚焦在學生較不容易記住的生字即可。
 如果學生對基本部件「鬼」不熟悉,教師可加強說明並賦予文字具備圖形的意義。鬼字與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就如巫師戴著獸頭的面具(田),背後裝著尾巴(ㄙ),跪坐(ㄦ)在神祇前進行祭祀儀式。
 為協助學生增進印象,也可以把擴充字聚集成句,創造記憶口訣:「有『玉』裝飾是『瑰』寶,泥『土』結團成『塊』狀,心亂如『麻』像著『魔』。」
 最後,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將常誤認、寫錯的字,整理在「錯字銀行儲金簿」中,蒐集錯字,集中管理,以便隨時翻閱,作為複習。.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