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推手經驗談 音樂治療師介入 過動兒學會等待(107年6月15日) |
|
文/劉芳妤(音樂治療師) | |
目前大眾對音樂治療師與音樂教師的異同仍有疑惑。簡單來說,音樂治療師與音樂教師都以豐富的音樂活動為主軸,但兩者的養成教育不同,重視的層面也不同。音樂課程的目標,是理解音樂與學習音樂技能;音樂治療的目標則以幫助音樂治療參與者,在不具威脅的治療過程中提升生理、心理、認知、社交技能等為主。 以歌唱活動為例,音樂教師注重於音高的準確度或認譜的正確性;音樂治療師則著重學生開口歌唱,或是歌唱時情緒表達的心理歷程。 學生在學校,不僅學習課業,也培養情緒、社交能力,因此,教育體制音樂治療的目標包含:協助學習認知概念、促進感官刺激、提升適切社會行為、建立自尊與自信等,並幫助學生將音樂治療過程中習得的能力,類化到課堂與生活。 在國外,音樂治療師進入教育體制,為特殊教育需求者執行音樂治療,行之有年;部分音樂治療師如同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師,也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IEP),與醫療復健、教育體系、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團隊,一同針對個案商討。 目前臺灣特殊教育的趨勢,以「最少限制的環境」與「融合教育」為主,也就是說,在一般教育中,音樂教師也有相當大的機會教導特殊教育需求學生。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童希希(化名)為例,音樂教師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希希相當喜愛音樂課,但是經常未經教師同意就發言,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向同學講她的心得,而導致教學中斷。 音樂教師教學時,不但必須顧及希希的需求,也要顧及全班學生的上課進度。此時,音樂治療師就能和音樂教師合作,幫助希希學習適宜的上課秩序,以融入整體上課情境。 希希改進的首要目標是「衝動控制」。音樂治療師先藉由音樂活動,評量希希在認知、情緒、社交等各方面的起點行為,再為她設計合宜的音樂介入,並在音樂治療過程中聚焦於希希的行為,提供適切的音樂回應,以建立希希正向的音樂經驗。 以「音樂旋律問與答」為介入活動,希希必須等音樂治療師唱完「問句」,才能接唱「答句」;如果希希無法等待,音樂治療師會縮短問句的長度,再逐漸加長問句,延長希希等待的時間。 希希達成個別音樂治療目標以後,音樂治療師可與音樂教師討論,挑選兩三名希希的同學,加入音樂治療團體,以幫助希希將習得的衝動控制技巧類化到小團體;在銜接進入班級時,音樂治療師可和音樂教師商討,以音樂治療師在個別或小團體中使用的樂曲,作為轉銜樂曲,協助希希在大班級以適當的態度參與活動,進而建立自信,與同儕發展友誼。 音樂治療師與音樂教師合作,音樂治療師可先進行音樂教師在課堂中無法執行的個別音樂介入,並針對個案設計適切的樂曲,提供教學介入策略、共同設計課程等,以幫助個案在音樂課獲得正向的音樂教育經驗,並作為音樂教師諮詢的對象。.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