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閉症 練習基礎互動 提升自閉兒社交力(107年6月7日)
  文/謝嘉玲(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在自閉症類群疾患的症狀中,社會互動功能及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常被探討。心智理論為「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最初步,是能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並運用這項能力解釋、知覺、預測他人行為。一般兒童在三歲到七歲時,不須特別教導,就能發展心智理論,但自閉兒童須被形塑並反覆練習,才能應用。由於缺乏良好的社會性思考,即使是輕微的自閉類群疾患兒童,在互動上仍困難重重。

校園實境
 小傑(化名)就讀國小一年級,剛入學時,媽媽擔心他難以適應,因為幼兒園教師發現,小傑很難理解同學的想法。小傑和國小同學相處時,仍常出現問題,比如,他和同學講話,不大會看對方的眼睛,不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因此聽不懂同學說什麼,或沒注意表情,誤會同學在笑他或說他壞話。
 小傑常無法注意細微的線索,像是肢體語言或眼神溝通;就算察覺了,也無法立刻解讀,甚至解讀錯誤。對班級規範,小傑容易一板一眼的遵守,如果發現同學不遵守班規,會立刻生氣,例如:同學因生病就醫而晚到,小傑注意的是「同學沒有準時上學」,而沒注意到「同學生病了」。小傑和同學玩遊戲時很想贏,但不遵守規則,還自創對他有利的規則,同學因此不愛和他一起玩。小傑對課程或同學的話題不感興趣時,會一直說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導致看似上課不專心及無禮。

問題解析
 小傑就診後,確定患有「自閉類群疾患」,沒有明顯的學習困難,但在社交互動上卻頻出狀況。小傑的情況有個重要特徵,就是社會互動能力有「質」的缺損,意即缺乏社會或情緒的交流能力,以及無法與年齡相當的同儕建立、發展關係,大約落後同齡兒童兩年左右。
 自閉類群疾患兒童在社會互動上的發展,在幼兒時期可能對自然環境的興趣大於社會環境,因他們不耐和同儕活動,也不理解其中的社會規範。上學後,注意到同學快樂的一起玩,於是想加入團體,卻顯得困難。一開始,對交朋友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遭受挫折後,可能變成生氣、焦慮,尤其是兒童無法分辨哪些舉動是偶發或故意的,也難以根據環境氛圍,分辨同學的戲弄是友善或不友善,因此可能會被霸凌、不想上學、逃入想像世界、否認或自大等情況。
 從小傑的例子可看出,他對社交互動感到困難,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或表現不適當,均源自於心智理論的缺損,他不是故意不尊重教師、同學,或不守規矩。如果未被正確診斷,同學及教師容易誤以為小傑是調皮或孤僻的人,也就失去理解與協助小傑和同學互動的機會。

解決方向
 在學校或家中如何協助小傑這樣的孩子?除理解他互動困難的原因外,也必須理解他的想法及感受。可從基礎互動開始練習:
 .練習眼神對視:自閉類群疾患兒童因較少目光接觸,很少注意他人臉部表情變化,即使能注視,解讀能力也弱,因此,父母與孩子互動時,須要求孩子注意對方的眼神及表情,並且搭配圖卡、繪本或影片練習,協助他解讀表情所代表的情緒及互動意義。也可拍下孩子的表情,讓他修正不適當的回應表情。
 .適度提出要求:自閉類群疾患兒童通常無法注意到情境及他人表情,導致看起來不尊重他人且無禮。親師可直接要求他必須有的禮貌或合宜的行為,不問他意見。例如,老師問:「你可以把玩具收好嗎?」學生立即回答:「不行。」學生並非不禮貌,他只是老實的說出他的想法。
 .避免抽象字詞:教自閉類群疾患兒童生活及社會規範,以具體的方式說明最有效果。如果說:「你要乖,這樣才有禮貌。」他難以理解;明確的說:「在外面用餐時,應該小聲說話。如果別人一直大聲說話,你也會覺得很吵。」一次只舉一個特定例子,以幫助他理解。
 .減緩溝通速度:自閉類群疾患兒童無法注意社交訊息,可能是因注意力由某刺激轉向另一刺激所需的時間較同齡兒童長,常捕捉不到快速的語言及非語言互動。親師可提醒自己及學生,與他溝通時,試著放慢速度,仔細將想法具體說出,少用眼神示意及肢體語言,並留意是否他理解,必要時重述一遍。
 .協助放寬標準:自閉類群疾患兒童能理解規則,但有時會過度遵守而缺乏彈性,例如,同學理解哪些規則必須完全遵守,哪些規則可有彈性,但自閉兒因缺乏彈性而難以理解,需要同學及師長協助。
 .鼓勵建立友誼:一般兒童在社交情境中互動,可依賴直覺,自閉類群疾患兒童則必須有相對應的認知能力及經驗,才能知道該怎麼做,否則很容易錯誤解讀及回應。因此孩子需要被協助,並在帶領下練習結交及維繫朋友的方法與能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