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科技面面觀
輔助溝通系統 助自閉兒表達需求(107年6月1日)
  文/王俊凱(特殊教育教師)
   自閉症者有不同範圍的社交溝通損傷,且個別差異大,有的伴隨智能障礙;有的雖然能夠與他人互動,但行為常不符社會規範。自閉症者在社交溝通上需要不同的支持,輔助溝通系統是常被應用的一種。

介入策略
 因應自閉症者的特性,在使用輔助溝通系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及早介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不僅是口號,對於自閉症幼兒來說,透過早期介入,可幫助他們儘早建立適當的溝通行為,並用來取代不適當的溝通反應。例如:當特殊幼兒以拍打頭部表示要吃餅乾時,教師或家長可以協助他以手勢表達「我要」(右手掌向上,並往前伸),完成手勢後,立即提供餅乾,增強適當的溝通行為。溝通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如果能及早調整自閉症幼兒的不適當溝通行為,將能有效減少日後產生負面情緒或破壞性行為的可能。
落實在自然情境:指導自閉症幼兒運用輔助溝通系統時,強調「語用」比語言的形式更重要。特教教師可依參與活動所處的自然情境,製作單張溝通圖卡,或設計各種主題式溝通版面,協助幼兒透過這些替代性的溝通符號表達需求,例如:在點心時間,教師將「我要吃」、「不要」、「餅乾」、「吃飽了」、「謝謝」等語彙,設計成圖卡或溝通版面,協助自閉症幼兒表達需求。
搭配語音溝通器:語音溝通器能提供自閉症幼兒穩定的語音輸出,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溝通動機,也可視為他們的溝通夥伴,在與同儕溝通的過程中,提供支持表達的語言鷹架。

應用實例
 美真(化名)是一名自閉症幼兒,未滿四歲時,在一般幼兒園就讀。她在溝通學習方面的優勢,是有不錯的動機,理解能力優於表達能力,平時透過臉部表情、點頭或搖頭、以手指物等溝通行為表達需求,辨識圖片能力及記憶力佳。
 雖然美真能模仿教師的嘴形,發出ㄅㄚ、ㄇㄚ、ㄉㄚ、ㄍㄚ等聲音,但構音困難,口語無法成為與同儕有效溝通的工具,美真在幼兒園時,就因過於安靜,容易被忽略。
 特教教師考量美真的能力與限制後,為她擬定一套溝通訓練方案,協助美真參與環境,表達需求。方案要素說明如下。
溝通符號:特教教師起初提供手勢訓練,將「我要」的手勢加入課程中。美真能穩定的以手勢表達「我要」的需求後,特教教師將手勢換成圖片。美真對於彩色的線條圖有不錯的辨識能力,因此,沒花很多時間,就學會應該在什麼時候拿出相應的圖片,於是,特教教師用溝通軟體製作溝通圖片時,以「文字在上,圖片在下」的方式呈現,作為美真日後辨識文字的基礎。
溝通輔具:在溝通輔具選用上,教師考量攜帶的便利性、操作簡易度後,選擇以點讀式光筆作為溝通輔具。因光筆點讀溝通版面上的圖片後,會發出聲音,不僅可幫助美真以句子表達,還能增加她口語模仿的機會。
溝通技術:光筆的重量較輕,美真可以直接握筆,點選溝通版面上的圖片,並透過圖片組合語句。
溝通策略:特教教師在介入前,先透過觀察與分析,了解美真與環境需求間的關係及所需能力後,決定以家庭、幼兒園、療育教室為主要活動場所,配合生活作息,依美真實際需求,設計參與活動所需的溝通版面,並將溝通輔具的使用落實在自然情境中,讓家長及教師擔任促進溝通輔具使用的重要協助者。此外,為學習新的溝通行為,特教教師採示範、提示、延宕等策略,幫助美真在自然情境中以溝通輔具表達需求。

實施成效
 在方案介入後,美真能在溝通版面上,組句表達「某某人,我要(或不要)做某事,請幫忙,謝謝」。
 此外,特教教師發現,會說話的筆能增加美真主動溝通的動機,支持她的口語發展;而且,在幼兒園使用溝通輔具,會吸引其他同儕的注意,增加與同儕的互動機會。
 一轉眼,美真已經十歲,就讀國小四年級。最近,她的班上轉來了一個講話很不清楚的學生。當特教教師問美真可以怎麼幫助他時,美真已能以口語回應:「可以用我以前用過的那枝筆來幫助他。」.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