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 觸摸玩偶 聆聽故事 刺激多元學習 視障兒性別認同 靠手耳並用(102年12月27日)
  文/林桂如
   小勳(化名)是一個四歲、有視覺兼聽覺礙障礙的小男生。有一次,我問他:「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回答:「我是女生。」疑惑的我再問一次:「為什麼你說自己是女生?」他回答:「因為我今天穿紅色的衣服和褲子。」
 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在學習過程中,年幼的視覺兼多重障礙兒童(以下簡稱「視多障兒童」)對於性別差異,或是「男生」、「女生」名詞所包含的性別概念,往往概念模糊,很難理解。
 視多障兒童因生理與心智發展遲緩或缺損,導致與他人互動、溝通的困難,進而影響情緒、認知、社交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發掘視多障兒童的優勢能力,加強他們較弱的部分,以教導正確的性別觀念,有賴教學者和家長做適當的引導。
多元的互動遊戲
刺激多種感官體驗
 一般而言,二、三歲兒童多半開始有透過外在明顯特徵來辨識性別的能力。在教學實務中,由於考量視多障兒童需透過多感官刺激來接收訊息,以及從具體事物開始學習的特性,因此,在學習辨識性別的啟蒙階段,我通常會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引導他們學習。
 比如,透過一個安全、可以操作的玩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在選擇互動的玩偶時,最好優先選擇和孩子同性別的玩偶,以便他們與自己的身體對應,並從一些外在明顯特徵,如頭髮長短、穿著等建立初步的性別概念。
 這些玩偶可以放在教室、家庭一隅,每次和視多障孩子經過時,就重複介紹同一個玩偶,以及玩偶與孩子相同的性別特徵。
 比如說:「這個玩偶是妹妹,有長長的頭髮,穿裙子,你摸摸看。你的頭髮長長的,也穿裙子,是不是?你們都是女生。」通常只要孩子每天聽到這些訊息,經由觸摸玩偶了解特徵,就能逐漸理解大人欲傳達的意涵。
 我鼓勵家長自行設計這類簡單的互動遊戲,教導視多障幼兒辨別相同、不同性別擁有的特質,透過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讓孩子去學習認識性別特徵。
給予發展空間
打破刻板印象
 通常幼兒對「性別」的觀念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導孩子認識「性別」時,家長要掌握的核心概念是:「性別」不同是天生的,男生、女生一樣好;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同樣可以獲得父母的疼愛,並參與感興趣的活動。
 對於視多障兒童而言,能夠不受性別限制的發展自身興趣,除了可以抒發情緒外,也能為人際互動帶來正面的影響。所以,如果兒子喜歡玩布娃娃、穿戴媽媽的衣飾配件,又或者女兒喜愛玩具汽車,和小男生一起騎車、奔跑等,父母應該打破刻板印象,給予孩子探索、發展興趣的空間,如此,有助於他們體會性別平等的表現方式。
念讀有趣故事
用聲音引發學習
 發展自我性別的認同,以及尊重不同性別的人,都是視多障兒童要優先學習的主題。
 目前國內有許多關於性別教育的繪本,可以當作重要主題的教學工具。建議師長以聲音為媒介,運用繪本來引導孩子理解故事中的性別平等觀念。比如:《灰王子》、《威廉的洋娃娃》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為主題;《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鼓勵孩子尊重個體的獨特性,藉以學習掌握身體自主權和尊重他人隱私。
 繪本故事深受幼兒喜愛,是很好的教學媒材。教師、家長透過有趣的聲調可以吸引視多障孩子學習,進一步教導他們故事強調的性平觀念。.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