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學障差異 補給教學資源(二之二)(102年6月28日)
  文/黃奕偉
    從學障生小庭(化名)未告知父母,就帶同學與網友見面的案例中,可歸納出幾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主題:人際關係與兩性關係、線上聊天和網路交友、自我保護和性侵害防治。

  在智能障礙者的性別平等教材中,常有認識「身體器官名稱」、「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以及「青春期生理反應」的活動設計。而學障者多半具備正常的認知能力,因此除了基本認識外,教師最好針對他們的錯誤觀念,加以釐清。以下幾點實務教學建議,提供家長和教師參考。

善用學校資源 借重校外機構

  「性別平等教育」是學校輔導室推動的主要業務之一,經常得提交教學活動的成果。因此資源班教師可向輔導室申請經費,主辦或協辦性平教育相關活動。例如:申請每年都有的認輔小團體經費,為資源班學生辦理主題式的性平教育小團體;也可以鼓勵資源班學生參加輔導室所舉辦的性平教育海報設計、標語或作文等比賽。

  除了輔導室以外,駐校護理師也是很好的人力資源。護理師對人體結構、懷孕、生產過程,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能夠立即回應學生的問題,很適合擔任性平教育的講師。

  社區內的衛生所通常可提供許多資源與協助。衛生所常辦理產檢、正確避孕等講座,圖文資料豐富,並可推荐講師到校協助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另外,衛生所有許多實物教具,可供學校商借。我服務的學校就曾借過背帶,讓學生體驗懷孕的辛苦。

依不同發展階段 考量學習需求

  學障生個別差異大,因此要配合他們的發展階段調整性平教育的重點。如果是國小階段的學生,就可以針對青春期身體的發育進行教學;較年長的學生,甚至可教到婚姻生活的預備、懷孕前的準備。

  以國中階段的小庭為例,她已經能視身體發育來調整衣著,處理個人的生理期。因此,對她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可以簡略帶過基礎的生理知識,依她的人際關係、兩性交往等需求來加強教學。同時因應未來可能的發展,例如發生親密關係的避孕,進行預防性的教學,並教導認識相關法律。

先進行主題教學 再融入一般課程

  性平教育通常適合融入一般課程,進行隨機教育。但是學障生經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或資訊接收不良的問題,因此主題式教學較能使他們完整的接收到應學的內容。在課程安排上,教師不妨可先進行主題式教學,之後,再將性平教育融入一般課程做機會教育。

了解優勢能力 進行多感官教學

  學習障礙涵蓋相當多的次類別,目前隨著特殊教育鑑定工作的進步,鑑輔會在核發鑑定公文時,大都能夠特別加註學生的次障礙類別。而特教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後,也會更深入的去診斷學生個人的優劣勢能力。

  實施性平教育時,為了使教學內容能被學障生順利吸收,教師應儘量配合學生的優勢能力進行教學。以小庭的個案為例,因為她有閱讀文字的困難,因此教師避免選用以文字為主的教材,配合她讀圖象及製作成品的優勢能力來實施教學。比如,教導「在公開場合約會」的觀念時,要小庭藉由閱讀故事或實例來內化、吸收,可能相當困難,但是引導她把這個行為守則製成書籤,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另外,每個學障生的優勢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必須善用多種感官的教學,以增進學習效果。比如,口頭說明時,同時提供視覺提示;實際演練時,一併提供視覺、聽覺方面的關鍵詞彙來加深印象。

轉化抽象概念 教導具體作法

  不論對哪一類的特教生而言,「自我保護」和「性侵害防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

  針對學障生,教師可藉由實際案例來協助他們歸納抽象概念,並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守則。例如:運用新聞影片或文字報導,引導學障生討論如何自我保護;當學生從案例中歸納出「身體私密處被碰觸,必須勇敢拒絕」的觀念時,教師就可以把這個抽象概念進一步轉化成「行為指導原則」——有人摸你時,就大聲說:「不要碰我!」並藉由實際演練,在同儕團體中練習勇敢的說:「不要碰我!」.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