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 把洄游魚群變不見

報導/諶淑婷

  許多人都覺得環保議題離自己很遠,其實從生活中也觀察得到,像餐桌上的食物,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根據天下雜誌本期報導,氣候變遷正在影響物種生存,昆蟲、動物、植物到人類,無一倖免,幾乎都成為氣候新難民,也造成餐桌上的食物變化。例如年夜飯常吃到的烏魚子,或是鮪魚、白鯧、黃魚、鯖魚、九孔等,數量都越來越少,就像是一場「食物大逃亡」。

  報導中,研究暖化現象二十年的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表示,冷水性魚種如:烏魚、黑鮪魚大量減少,暖水性的魚種卻在增加。他擔憂極端氣候帶來超強降雨或是酷熱乾旱,也會改變陸面作物的生長環境。

  臺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也提醒,距八八風災過後才四個月,南臺灣就出現乾旱問題,曾文水庫接近下限,蓄水率還不到五成,水利署也提出警告,明年年初可能會發生水荒,一期稻作有可能被迫休耕。最令人擔憂的是,一下子大水,一下子大旱,作物熟悉的節氣全改變了。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報告,二十一世紀地球暖化情況將比上個世紀更加明顯與快速,各種極端氣象,例如海平面上升、暴風豪雨、乾旱等天災,都會更加頻繁與嚴重;而氣溫逐年升高,導致熱帶地區物種往溫帶移動,低海拔物種也往中海拔遷徙,已是不變事實。

  以海洋來說,由於氣候變遷直接反應在海況與海表水溫上,當海水溫度升高時,能夠忍受水溫升高的海洋生物將可繼續存活,不耐高溫者將被淘汰;而季節性洄游的魚群,也依循著水溫變化,改變洄游地區,不知不覺影響了全球漁業資源的分布。

  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呂學榮表示,臺灣近海漁業資源所面臨的難關,除了漁民過度捕撈外,氣候變遷也是原因之一。他解釋:「當魚群被捕捉過度時,資源回復力就會變弱,要回到原有的魚群規模就比較慢;加上海水水溫升高,改變了魚群原有的『適生環境』,族群繁衍與存續的能力更形脆弱。」

  水溫的高低變化,除了影響魚群分布,也會改變季節性魚群的洄游範圍與路徑。分析臺灣沿岸的漁獲魚種,幾乎百分之六十五都是季節性洄游魚類,而且冬春季來游魚種占多數,呂學榮說,隨著冬天越來越暖,從北方往南游的魚群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因營養豐富受到國人喜愛的𥇧仔魚是一個明顯例子,呂學榮說,過去市面上的𥇧仔魚以冷水性的日本鯷居多,暖水性的公鯷較少,但這幾年來卻明顯顛倒了。此外每年十二月沿著大陸沿岸南下到臺灣海峽的烏魚,以往被國人稱為「烏金」,是重要的魚產品之一,但烏魚喜歡聚集在水溫攝氏二十至二十四度的水溫,氣候變暖自然讓魚群數量減少,現在八成都靠人工養殖來供應。

  至於黃魚、白鯧、赤𤪖等魚種,雖然現在仍舊吃得到,但體型卻變小了。呂學榮說:「這是因為魚群減少後,漁民仍持續捕捉。捕捉過度的下場,就是開始抓還來不及長大的小魚。」

  「暖化使得越冬洄游的產卵族群越來越小,若加上棲地破壞與過度漁撈,下場可能就是物種滅絕。」呂學榮指出,物種滅絕是最壞的結果,人類一定要盡力以科學方式維持物種生存。

  其實在生物界,物種跟著環境變化是自然定律,但人類無視魚種與環境的改變,繼續堅持捕捉魚類的方式與數量,顯得殘暴又不明智,該如何透過公權力來限制捕魚法或漁場區域,成了全球政府需要正視的一大問題。呂學榮建議,暖化趨勢必然持續,政府可謹慎評估氣候變遷下的脆弱魚群有哪些,並公布名單,鼓勵消費者少吃,並輔導漁民改變捕魚工具與區域,不過度捕捉。

  他建議小朋友,未來和家長逛市場時,主動拒絕購買體型太小的魚,並和家長討論哪些魚以前看得到,現在卻消失了,畢竟解決其他生物的生存壓力,是人類必須面對的責任與義務。


編輯臺觀點
  全球暖化導致氣溫上升,讓生態環境變得惡劣,當我們看到海洋生態系受影響時,更要想到陸地上的生態系也承受著相同的生存壓力。在自然環境劇烈改變下,我們要思考如何以智慧挽救人類犯下的錯,以愛護環境來取代過去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的態度。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莊舜勛 臺南縣新泰國小
  ■地球溫室效應嚴重,讓原本洄游的魚兒不再南下,北極熊覓食困難,連大家的食物也改變了。我希望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能祈禱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成功,為美麗的地球做出貢獻。

鍾婉玲 屏東縣麟洛國小
  ■沒有想到溫度升高,會對食物來源造成影響,我也感受到世界在改變的危機感。我們應該多參與環保行動,愛護自然環境,幫助動植物,也是幫助自己。

上週讀報回響
動新聞應符新聞倫理

吳亭儒 嘉義市育人國小
  ■「動新聞」雖然在某些新聞事件上能幫助我們了解事件始末,但詳細模擬的犯罪畫面卻極不適當。希望成人在製作新聞時,能考慮到我們的感受,給我們健康、安全的閱聽環境。


讀報講堂
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碳排放量

蔡秀茹 臺北縣林口國小教師

  地球暖化,造成極端的氣候變化。除了各國政府應在政策上推動減碳外,我們也可以主動改變飲食習慣,多吃當季、當地的蔬果食物,減少食物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1.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報告,二十一世紀地球暖化情況將比上個世紀更加快速,可能會產生哪些極端氣象?
  2. 臺灣近海漁業面臨漁業資源減少的難關,除了漁民過度捕撈外,還有什麼原因?
  3. 人工養殖魚類,可以供應人類新鮮的魚貨,但是也可能衍生出哪些問題?
  4. 消費者除了主動不買、不吃太小的魚,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幫助減緩或改善地球暖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