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VS.權威 學生據理力爭
報導/劉偉瑩、張彩鳳、陳玉珊
 |
北縣板橋國中學生林宛瑩、莊曉萍、楊舒媛(由左到右),以陶笛實驗說服科展評審教授。
圖片/板橋國中提供 |
真理愈辯愈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聯合報日前報導,臺北縣板橋國中學生楊舒媛、林宛瑩、莊曉萍參加全國科展評審時,因為評審教授不認同她們作品的結論,於是當場做實驗加以辯證,說服教授;成績揭曉後,不但獲得理化類第二名和最佳鄉土教材獎,她們堅持實驗的精神更獲得讚許。
這三名學生的「魔笛機密」科展作品,推斷出「陶笛指孔面積愈大,吹奏音調愈高」。教授卻認為,陶笛吹奏音調應和指孔位置有關,而與指孔面積無關。她們面對師長的權威,不但不退縮,更和教授辯論,以自製的石膏笛鑽出指孔吹奏。結果顯示,面積一樣的兩個指孔,儘管位置不同,吹奏出的音調還是相同;面積大小不同的指孔,則吹出不同的音調,證明她們的結論是對的。
板橋國中校長薛春光說,學生面對師長的不同見解,能以實驗佐證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使得真理愈辯愈明。
「書上是這樣說的」、「老師是這樣教的」,這是許多學童認知的,板橋國中三名學生參加科展,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用實驗說服教授,證明自己的實驗結論是正確的。這股探究真理的精神,不只是學童學習的榜樣,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花蓮教育大學生物資源所教授黃文彬說,課本教的知識是死的,唯有經過親自實驗、證明得到的知識,才是活的。例如,課本告訴學生,笛子指孔的位置和吹奏的音調有關,卻沒有說明指孔面積大小和音調有沒有關聯。因此,這群國中生透過實驗,證明指孔面積和音調確實有關,是活用知識的最好例子。
在伽利略以前,人們都以為重的東西會先落地,但伽利略懷疑「這是真的嗎?」於是做了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從高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結果大小鐵球同時落地,證明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確的。
曾任花蓮縣學生科展評審的黃文彬指出,勇於質疑、挑戰一般人認為的「真理」,社會才會進步,在所有知識中,人類目前了解的還只是極少的部分,即使是「權威」,也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經常鼓勵學生超越教師、追求真相,鼓勵學生不斷思考、質疑,超越權威。
科展中,教授提問、學生說明,是正常現象。這次科展評審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學生的意見,展現學術風範,說明學生遇到教師、教授和自己的想法不同時,也可以勇敢表達意見。
黃文彬表示,遇到問題時,學生可據理力爭,但要有禮貌且心平氣和的陳述事實。一開始不被採納,也不必氣餒,學生可以告訴老師:「請老師聽我把意見表達完後,再請您評論。」相信大多數的教師和教授都會樂意接納學生的意見。
探求科學知識時,黃文彬也希望學生了解,「人類要追求科技發展,但也不能忘記人文素養。」他說,科學有如「兩面刃」,用在好的地方可以促使文明的進步,用在不當的地方就會帶來危險。因此,科技發展必須和人文素養並重,才能為人類謀福祉。
編輯臺觀點
臺北縣板橋國中學生以實驗辯證說服教授,證明自己的見解正確,彰顯了實事求是、探究真相的精神。本週讀報專題,希望學生能了解到,對事物抱著好奇和質疑的精神,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許多科學家的故事,都鼓勵學生培養這樣的精神。這群國中生也說明在知識和真理之上,沒有階級之別,只要抱著求真的精神,學生也可以提出證據,超越權威的言論。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張芯瑜 臺中市重慶國小
■板橋國中學生很有勇氣,我們平常只在課堂上和老師討論,他們卻在全國科展這麼重要的場合據理力爭,實在了不起。老師常鼓勵我們,發現書本或老師有錯,可以勇於表達或討論,但要找資料提出有力的證據,印證課本的內容是否正確。
余紹帆 臺中縣福陽國小
■平常和老師的看法不同,大多數是考卷的答案出現爭議,幸好老師很有雅量,只要發現自己錯了,會立刻接納,並更正答案。大家學習課本內容時,也應該多學習這三名國中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顏子耘 高雄市獅湖國小
■有些教科書上的內容,並非完全正確,如果學生發現內容可能有錯,或有不同的答案時,希望老師鼓勵學生探求知識。看到這群學生勇於發現問題,在小心求證後還能得獎,自己也增加了不少信心。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常存好奇心 勤做實驗
莊順源 臺北縣板橋國中教師
科學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學生對於無法說服自己或別人的事情,自己動手驗證,值得鼓勵。許多科學家的故事,都鼓勵學生勇於追求真相,其中,以科學態度挑戰權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彭巴效應」。
一個名叫彭巴的小孩,跟同伴一起做冰淇淋,因為他的動作慢,來不及等到材料冷卻就放進冰箱,結果卻比先前把材料冷卻後再放入冰箱的更快結冰,顛覆以往熱水會比冷水慢結冰的想法。
彭巴對這個結果非常好奇,於是詢問教師,許多教師都告訴他「是你的方式錯了!」直到在一場演講中,他問主講教授同樣的問題,教授才接納他陳述的事實。教授回到實驗室做更精密的實驗,發現確實有這種現象存在。
學生培養求知、求真的習慣,應從動手實驗開始。利用科教館、天文館等常設展的動手操作器材,仔細的完成每個實驗,並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再用不同的方式操作,或重試一遍。
學生還應該抱著好奇心,用心觀察、動腦思考、親自驗證。玩吹泡泡時,可以思考泡泡飛起來時,為何會愈變愈大?學生做實驗,如果只抱著好玩的心情,失敗了就放棄,那就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不只對理科的學習有幫助,日常生活上也就不會被似是而非的言論欺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