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黑人牙膏 也涉種族歧視?
|
美國的佛洛伊德事件使種族歧視問題再度浮上檯面,高露潔公司宣布,將評估改善旗下「黑人牙膏」的品牌名稱。 攝影/陳壁銘 |
美國佛洛伊德事件引起一連串反種族歧視抗議,許多企業也被放大檢視,美國強生公司隨即宣布暫停銷售部分美白產品,就連亞洲的黑人牙膏也引發爭議。這種行為算矯枉過正嗎?學者認為,每個國家的文化、歷史脈絡不同,對於歧視的敏感度也不同,若能避免刻板印象,較能減少偏見與歧視行為。
美國明尼蘇達州當地時間五月二十五日,一名非裔男子佛洛伊德,遭白人警察以膝蓋壓制頸部致死。事件影片上傳網路後,全美民眾激憤,各地出現激烈抗爭,掀起反種族歧視浪潮。
美國歷經解放黑奴、黑人民權運動,本應達到族群融合,但族群的不平等,仍然反映在平均收入、失業率、教育程度上,非裔仍處於較不利位置,先前也不斷傳出白人執法者對非裔人士暴力執法致死。
刻板印象變偏見
易形成歧視行為
從事多元文化研究的臺大兼任助理教授李紋霞表示,人們為辨認社會中的社群,會挑出團體中較鮮明的特質,經媒體傳播後,加深人們對該群體一致的刻板印象,進而忽略其他面向和個體差異。刻板印象有正面也有負面,很多人認為黑人會饒舌、擅長運動、容易犯罪、比較不聰明等。
若沒有經過客觀評價,對某群體持有負面刻板印象,就容易在心裡形成「偏見」。偏見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歧視,會做出不利於該群體的行為或出現不公平對待,如不雇用黑人、對黑人執法過當等。歧視再嚴重就會變成種族中心主義,認為自己族群的文化是唯一正當,將不同文化視為一種偏差,納粹迫害猶太人就是極端例子。
保持多元價值觀
避免帶有色眼鏡
黑人牙膏最初英文名稱是Darkie,是對黑人的輕蔑稱呼,商標是咧嘴笑的非裔男子,設計源自美國黑臉表演,白人演員將臉塗黑,醜化黑人,也讓大眾將黑皮膚與白牙齒聯想在一起。後來遭抨擊歧視,才改名Darlie,商標換成戴高禮帽且不大能辨認種族的男子,但仍沿用中文名稱。
李紋霞說,對種族歧視的覺察與情境脈絡及文化有關,臺灣人對黑人的種族議題不若美國敏感,只將黑人牙膏視為一個品牌,可能會認為改名小題大作,但如果涉及到原住民,大家就會比較敏感。
至於美白產品是否涉及種族歧視,她說,多芬(Dove)有個廣告,呈現黑人女子用了多芬沐浴乳後變成白人女性,隱含要將黑人洗成白人,變成較優越的種族,因為強調膚色,也具種族歧視的爭議。
臺灣人常對原住民或外籍移工、新住民等有偏見與歧視。例如認為原住民很會唱歌、愛酗酒、不重視教育,用歧視字眼如番仔、山胞稱呼他們。媒體常將東南亞外籍移工稱為外勞,且報導外勞逃跑、偷竊等負面新聞,形塑大眾偏見,業者會採取集中住宿管理,提供較差勞動條件。但大眾對白人移工的印象卻總是較好,這些對東南亞族群的差別待遇都是歧視。
培養媒體識讀力
覺察偏見與歧視
李紋霞表示,提升大眾種族歧視覺察,應培養媒體識讀力,記得每個人擁有個體差異。媒體呈現的僅是群體裡少數人,不代表所有人,接觸媒體應抱持懷疑態度。她也建議直接去接觸多元族群,避免二手資料強化刻板印象。另外也提醒,開玩笑或模仿他人,要將心比心,感受對方是否不舒服。
她建議,新聞媒體的負面報導不應提及當事人族群或社群背景,可以多報導少數種族議題,提供歷史脈絡、文化層面等較深入的內容。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黑人牙膏是否涉歧視 |
其實,重點在大家是否從心底歧視非我族群,應該要求媒體平衡報導、政府帶頭雇用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員工,不強調族群負面形象,尊重文化差異,才是治本之道。
王心言‧新北市秀山國小六年三班
我覺得黑人牙膏的案例涉及種族歧視,但與其追究,不如思考未來如何彼此尊重。無論黑人或東南亞移工,我們都應該尊重,人人生而平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看重你。
吳晨宇‧雲林縣口湖國小五年乙班
原本對這個事件並沒有什麼深刻感觸,認為只是反種族歧視的人在泄憤。看完報導,覺得如果我是被歧視的族群,也會感到憤怒。但媒體報導卻無法呈現事件脈絡,閱聽人確實要好好培養媒體識讀力。
戴晨茵‧桃園市啟英高中二年乙班
讀完本週〈黑人牙膏 也涉種族歧視?〉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