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以地名命名 涉汙名化?
報導/阮筱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肺炎,定名為「COVID-19」,而香港與臺灣不少媒體、民眾仍以其發現地將之稱為「武漢肺炎」。以地名、國名稱呼疾病,是一種對該地的汙名化嗎?
自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爆發肺炎疫情,世衛祕書長譚德塞因避免中國被汙名化,今年二月十二日宣布,將這種肺炎正名為COVID-19,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則是發生年分。
根據二○一五年五月聯合國訂定的「新型人類傳染病命名最佳做法」,譚德塞表示,必須以一個不代表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的名稱,並且該名稱也必須明顯和疾病有關。
另一方面,國內疫情指揮中心發稿聲明,此波疫情法定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在臺灣通用簡稱為武漢肺炎,雖中國已更名為「新冠肺炎」,為方便民眾理解,仍可簡稱武漢肺炎。
疫情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說,由於世衛的命名太拗口,考量方便國人稱呼溝通,仍可稱「武漢肺炎」。
未知產生恐懼汙名
世衛正名可改善
疾病的命名一直都是各界關注的重點,以人名或地名連結疾病是過去社會的習慣,然而以地名命名,一直有帶給當地不當觀感的疑慮。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易澄表示,把疾病汙名化,是人類恐懼的表現,因為中國一開始對疫情選擇不公開,甚至後續反應、隱匿行為等,加上國際間對病毒源頭、傳染途徑、症狀、治癒率等一無所知,更使大家害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呂采宜表示,各界一直努力去除疾病汙名化的效果,例如「颱風」名稱,已不能只用女性名字命名;「西班牙流感」正式名稱也改為「一九一八流感」。但大眾習慣短時間難改變,也很難規範媒體不依照大眾習慣;以COVID-19事件經驗而言,要是世衛可以快速反應並建議疾病名稱,應可降低汙名化程度。
保持疫情資訊透明
社會支持更重要
事實上,疾病的命名緣由不一,例如「德國麻疹」命名原因是在一八一四年,德國醫師首先當作獨立疾病提出;「日本腦炎」則是一九三四年於日本發現病原體,而且過去並無聯合國的命名辦法建議。吳易澄認為,德、日兩國給人印象仍為民主、公開、自由。至於新冠肺炎,中國武漢地區確實是源頭,而中國又政府隱匿資訊,導致大家對武漢充滿憤怒,「病」不是問題,社會如何理解,並加諸負面印象,才是問題所在。
吳易澄也說,更改疾病名稱並非去除汙名化唯一手段,就他觀察,民眾在疫情指揮中心頻率極高的記者會、各種衛教影片文宣資訊透明下,不再那麼焦慮,更重要的是有完整的社會醫療體系支持,不讓民眾一無所知。
COVID-19事件相關時間序
●中國 ●臺灣 ●WHO
2019年12月中旬
●湖北省武漢市展開呼吸道疾病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
2020年12月31日
●啟動登機檢疫。
●向世衛通報武漢出現多起成因不明的肺炎病例,其中多數是華南海鮮市場攤販。
2020年1月7日
●宣布發現新病毒,將其正式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2020年1月15日
●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2020年1月20日
●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2020年1月21日
●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0年1月23日
●疫情指揮中心二級開設,由衛福部長擔任指揮官。
●武漢宣布封城。
2020年1月31日
●宣布武漢肺炎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20年2月8日
●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
2020年2月12日
●宣布武漢肺炎疾病名稱為COVID-19。
●發布媒體通知,仍可簡稱「武漢肺炎」。
整理/阮筱琪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製表/朱淑靜
我不贊成這樣的命名方式,會造成人民對來自中國的人有不安全感。但現在最重要的是阻止疫情擴散,包括加強環境消毒,生病的人在家休息,從國外回來的人配合檢疫隔離,讓疾病遠離我們。
張桂偵‧新北市樹林國小二年一班
我認為「武漢肺炎」以疾病發源地命名,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狀況,並無汙名化的意思。就像日本腦炎,也沒有令大家對日本心生畏懼。我覺得最大問題是中國給人不民主的感覺,慶幸媽媽嫁來臺灣,讓我在自由的國家長大。
黃可君‧彰化縣洛津國小六年乙班
疾病以地名命名,有可能讓每個人對當地產生反感。如果用英文簡寫,世界各國的人就能有相同的認知,可以一起合作抵抗病毒。
阮韻瑛‧嘉義縣灣潭國小五年甲班
讀完本週〈疾病以地名命名 涉汙名化?〉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