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生活作息 臺灣時區變與不變
日前有網友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連署,建議臺灣應該把時區從「GMT+8」調整為「GMT+9」,與日韓相同,脫離中國大陸標準時區,象徵性脫離中國從屬,短短兩天附議成案,將由內政部民政司於兩個月內正式回應。發起改時區者表示,臺灣過去也曾屬於「GMT+9」時區,且時區提前一小時,在冬季下班時間不會那麼暗,夏季也可充分利用陽光
臺灣時區調整的提案成案後,隨即有反對人士也提案「時區維持不變」,指出民眾已習慣「GMT+8」時區的時間標準,不宜因政治因素更改,干擾作息,且臺灣不是中國從屬,不需要藉改變時區來區隔。
標準時可因地制宜
中央氣象局天文站主任鄭俊岳表示,時區分成「國際標準時」與「地方標準時」,國際標準時間就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簡稱GMT),一八八四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性時間會議中決議,全世界以格林威治經線零度為標準,把西經七點五度到東經七點五度定為零時區,從零時區分別往東與往西每十五個經度劃為一個時區,共有二十四個標準時區,每差一個時區,就相差一個小時,臺灣經度位置落在「GMT+8」時區。
地方標準時則與內政有關,與人民起居習慣、方便政府治理有關,是因地制宜的計算方式,如有些國家幅員廣大,橫跨多個時區,為方便治理,會統一成一個時區,中國即是橫跨五個時區,但統一成以北京時間為主;或像新加坡為了金融貿易,與亞洲主要金融市場同步,刻意把時區調快一小時。
臺灣曾同日本時區
鄭俊岳指出,過去臺灣被日本統治時,的確有改過時區,配合殖民國使用東京GMT+9時區,後來隨日本戰敗,也改回國際標準時「GMT+8」時區,且在民國三十四年到六十九年間,臺灣有實施過「日光節約時間」,夏季調快一小時,就是為了配合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以節約能源,但進入工業社會,民眾生活作息不再適用,便取消「日光節約時間」。
國際上有多個國家曾更改過時區,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林聖欽舉例表示,北韓原本與日本、南韓都是使用GMT+9時間,但北韓政府認為過去被日本政府侵占國土,若繼續使用日本標準時間是「不可容忍的罪行」,因此於二○一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改為GMT+8.5的「平壤時間」。
印度曾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劃分為兩個時區,獨立後才統一為一個時區;南太平洋小島國薩摩亞則是為了與紐西蘭和澳洲等貿易夥伴處在同一個日期,於二○一一年宣布,更換時區到換日線西邊,從「GMT-11」改為「GMT +13」,在宣布轉換時,甚至讓十二月三十日成為消失的一天;一九四二年,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為了與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時間同步,將時間調快一小時。如今西班牙考量調整時區恐打亂原有生活及步調,因此仍未調回國際標準時。
調整涉及政經生活
林聖欽說,時區調整通常牽涉到政治、經濟因素,臺灣若要調整時區,對內是生活作息會改變,在夏季的確有節約用電的好處,但冬季就得摸黑上班、上學,對外則是國際貿易、班機時間,都必須因應調整,就看民眾願不願意改變現有生活步調。
鄭俊岳則以氣象局為例表示,若調整時區,得檢視預報程式,如海象、氣象、地震等牽涉到使用「地方時」的系統,都要更改程式原始碼,若其他行業的程式是委外製作,更改勢必會增加成本,就看民眾是否願意配合。
臺灣位在東經120度區域內,圖中的H代表GMT+8,H*代表GMT+8.5, I 代表GMT+9,K代表GMT+10。
圖片來源/擷取自內政部國民曆網站
報導/李琦瑋
我認為調整時區如果沒什麼幫助,則意義不大;但時區改變,影響各行各業,牽連甚廣,何況多數人的生活作息改變,也恐造成不便,而且又有國際貿易、航班時間問題要調整。我想大家最迫切的期待,應該是經濟復甦,強化競爭力來提升國際地位吧!
黃子瑜‧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己班
每個人的一天時間都是二十四小時,不會因為改時區而有所不同,如果是為政治因素,那就更不應該更動時區,我們和其他國家的交流不會因為時區而有所不同。如何讓在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安居樂業,讓臺灣的發展更具競爭力,人民更富足,學生可以快樂學習,才是為政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至於時區是否更改,我覺得應該有比這更立即要做的事情。
簡芃瑜‧嘉義縣三和國小五年甲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