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法 為兒童營養把關
★編輯臺觀點
全球的兒童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美國希望藉由《兒童營養法案》舒緩。法律是後端問題防治,想要事前預防肥胖,必須從兒童自身做起,挑選健康的食物、進行適當的運動與作息。維持身體健康是減輕未來社會成本的方式,別讓自己成為全民負擔。
★新聞導讀
根據歐新社報導,美國十二月初通過《兒童營養法案》,讓更多兒童可在學校吃午餐和晚餐。為了提供學生正餐的計畫能擴展到美國五十個州,新法將每份免費午餐的補助增加六美分(約新臺幣二十元)。這項為時十年的法案,預計將為美國每年增加四點五億美元支出。
新法同時授權政府決定學校販賣機和餐廳出售的食物,美國農業部將擬定新的營養標準,例如受學生歡迎的漢堡和披薩等食物,只要能使用更瘦的肉或全麥麵皮,讓食品更符合健康,學校可繼續販售。另外,校內販賣機必須減少賣糖果,並提供熱量較低的飲料。學校園遊會、校慶等活動若販售不健康的食品,將受到限制。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有近三分之一兒童和青少年體重過重,甚至達到肥胖程度。雖然共和黨批評法案耗費太大,政府也有約束過多的疑慮,民主黨卻認為這項法案可遏制美國人愈來愈胖、造成醫療費用不斷增加,也可讓家庭經濟不佳的饑餓兒童吃飽。向來關心兒童議題的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非常贊成這項法案。
報導/諶淑婷
《兒童營養法案》(Child Nu-trition Bill)起源於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今年二月在白宮發表的「動起來」(Let's Move)計畫,以推動有益健康的營養食品與運動為主題,鼓勵美國兒童對抗肥胖。這項計畫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備忘錄,代表國家的肯定與重視。
「動起來」計畫包括四大面向:改善各級學校的營養與體能教育、推廣社區健走或騎乘單車活動、讓經濟弱勢的國民容易取得有益健康的食物、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與營養標示要更清楚明確。
延續這些概念,《兒童營養法案》除了擴大學校供餐計畫,授予地方政府決定學校販賣機和餐廳出售食物的權力,也包含增加兒童體能活動與休閒場地、為父母設計兒童照顧教育等內容。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祝年豐表示,這套法案雖然完善,但經費龐大,能否真正落實還有待商榷,不過值得各國參考。
臺灣積極推兩健康法案
臺灣雖然沒有《兒童營養法案》,但目前正緊鑼密鼓推動《國民健康促進法》與《國民營養法》,前者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規畫,以促進健康為概念,例如可能針對「不健康食物」課較高的商品稅,減低消費者購買意願,促使業者研發更健康的食物;民眾購買運動器材、健身票券可享折扣或優惠,鼓勵全民運動。
《國民營養法》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推動,希望改善國人營養與體重,避免因肥胖而導致慢性病年輕化,增加社會醫療負擔。內容包含例行性的國民營養調查與監測,設立國民飲食營養基準和食物成分資料庫,進行相關營養研究,以規畫各地區、各年齡層所需要的營養改善計畫。
祝年豐解釋,由於兩法非常相似,未來可能合併成《國民健康法》,改以「全人的健康」為概念,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他說:「衛生教育、體能活動、環境、健康等本來就無法切割,難道民眾可以只吃營養的食物,卻不運動嗎?」但因為範圍牽涉廣泛,且涉及產業、課稅等經濟問題,所以何時通過仍是未知數。
美國《兒童營養法案》十分注重學校供餐問題,除了營養午餐及晚餐,甚至打算擴及早餐,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楊淑惠認為,可藉此檢討國內兒童三餐問題。臺灣和美國一樣,雙薪家庭多,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也因補習、上安親班,晚餐常自行外食,全家人同桌用餐的比率低,導致兒童健康亮紅燈。
營養教育納入正式課程
楊淑惠說:「在無法改變社會的情況下,學校很適合扮演協助提供三餐的角色,能夠普遍且公平的供餐。」但各國辦理營養午餐都要求有營養師協助,臺灣卻因地方政府經費缺乏,難以實施。她建議可參考日本作法,除了供餐,還要將營養教育納入正式課程,供餐單位也要設法改善餐點過於油膩等問題。
祝年豐呼籲政府以《兒童營養法案》為參考,由中央立法,為全國兒童營養把關。楊淑惠也認為提前預防勝過事後醫療,民眾只需要多了解身體保健原則,自動自發調整飲食與運動習慣,就能避免肥胖併發症發生,擁有健康的生活。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陳宇祥 彰化縣清水國小
■美國政府的這項法案很好,可以幫助貧窮兒童免於飢餓。肥胖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該限制商家販賣高熱量食物給兒童,否則光靠學校提供午餐和晚餐,喜歡吃油炸食物的人,還是會買來吃。
王詩喻 臺南市鎮海國小
■外食人口普遍增多,兒童肥胖比率年年提高,這是不可忽視的「大」問題。雖然有人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但如果不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疾病會提早向我們報到。
李紀蓁 基隆市武崙國小
■《時代雜誌》選出的全球八大事件,我最關心冰山融化的問題,如果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地球就完了。希望小學生可以做好環保,共同維護地球。
讀報講堂
外食族多 吃得健康更顯重要
簡僑緯 臺北縣三峽國中教師
許多人越來越少在家中吃媽媽做的餐點,不得不成為「外食族」。可是在大口吃下漢堡和薯條、喝下可樂後,它們對身體真的有幫助嗎?仔細想想為什麼美國會制定《兒童營養法案》,也許就是答案所在。
- 美國的《兒童營養法案》是起源於哪一個計畫?
- 美國有多少兒童和青少年體重過重,甚至達肥胖程度?
- 臺灣正在積極推動哪兩項對健康有益的法案呢?
- 你比較喜歡家裡烹煮的食物,還是外面販賣的食物?為什麼?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