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蔓延 防疫啟動
報導/諶淑婷
 |
圖/吳鴻富 |
所謂「超級細菌」指的是腸道菌中帶有可產生NDM-1酵素的基因,這個酵素會破壞許多治療細菌感染所用的抗生素,讓抗生素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連用來處理嚴重感染、被認為是抗生素「王牌投手」的carbapenems都被打敗,才會稱為「超級細菌」。
其實早在二○○三年,英國就發現了「超級細菌」的零星病例,但近兩年突然增多。疾管局防疫醫師郭宗文說,會出現可以產生NDM-1酵素的基因,是細菌基因突變的結果。當其他細菌逐漸被抗生素消滅時,「超級細菌」因為擁有抗藥性而得以存活,可說是物競天擇的自然結果。
及早驗出 有藥可醫
NDM-1腸道菌感染症沒有特定病徵,隨著細菌影響到不同的器官,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肺炎或菌血症。當醫師發現病人持續治療卻無法痊癒時,就必須採檢血液、尿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找出是否藏有「超級細菌」。雖然診斷困難,但並非無藥可醫,因為目前仍有兩種抗生素能與它對抗,除非無法及早驗出細菌,才會有生命危險。
「超級細菌」侵襲全球,臺灣必須先做好防範準備。首先就是將「院內感染」的機率降到最低,因為這是「超級細菌」最常見的傳播方式。「院內感染」就是在醫院內發生的感染,可能是探病的人帶來的細菌或病毒,讓病人造成感染;也可能是病人身上的細菌傳染給另一個病人;或是醫師治療結束後,消毒不完全,又傳染給其他病人。抵抗力較弱的兒童,應減少到醫院探病;若必須到醫院,記得戴上口罩、雙手不觸碰物品,也不摸眼、口、鼻;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護自己。
郭宗文解釋,細菌為了生存,透過突變、演化,變得能夠對抗抗生素;人類則不斷發展醫療科學,研發更厲害的抗生素,「這是細菌與人類一場無止境的競賽,不會有永遠的贏家。」要出現能夠毀滅全人類的「超級細菌」不容易,因為致病原通常不會傳染力強、致死率又高,例如致死率高達五成的禽流感,傳染率就不高;新流感則是傳染率高、死亡率低。
抗生素使用量 受質疑
「超級細菌」的出現,讓各國再度注意到抗生素使用過度的問題,因為使用抗生素治療,可能助長抗藥性細菌的增長。雖然許多人呼籲要有醫療控制計畫,但對必須搶救病人生命的醫生來說,有時很難拿捏是否該給予抗生素。
郭宗文說:「這對全人類來說,仍是個無解的問題,人類和細菌似乎會一直戰鬥下去。」他期許對細菌研究有興趣的小朋友,未來可以加入醫生或科學家行列,一起找出消滅「超級細菌」的方法。
法定傳染病的定義與分類 |
類別 |
定義 |
疾病 |
第一類傳染病 |
24小時內通報,並在指定單位隔離治療。 |
天花、鼠疫 |
第二類傳染病 |
24小時內通報,必要時在指定單位隔離治療。 |
傷寒、登革熱 |
第三類傳染病 |
一週內通報,必要時在指定單位隔離治療。 |
破傷風、日本腦炎 |
第四類傳染病 |
衛生單位認為有監視疫情發展的必要,可彈性制定通報時間。 |
水痘、肉毒桿菌中毒、NDM-1腸道菌感染症 |
第五類傳染病 |
衛生單位認定的新興傳染病。 |
裂谷熱、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
|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管局 |
編輯臺觀點
人類與細菌之間的戰爭已久,隨著使用的抗生素越來越強,細菌也不斷變種,具有抗藥性。但人類能永遠占上風嗎?面對來勢洶洶的「超級細菌」,全民應提升防疫措施,強化戰鬥力,另一方面也要思考醫療行為,是否該有所改變。
新聞導讀
「超級細菌」NDM-1腸道菌感染症,在全球十四個國家傳出疫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上週正式宣布將它列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聯合報報導,由於NDM-1腸道菌感染症不僅難發現,還能瓦解大多數抗生素,目前只有克痢黴素、老虎黴素可對付它。
從印度等南亞國家開始出現感染的NDM-1腸道菌感染症,已在全球造成六人死亡、兩百多人感染,首例個案為二○○八年一名前往印度就醫的印度裔瑞典人。多數感染者都曾在發病之前,前往印度、巴基斯坦旅行或接受手術治療,初步研判,應是在當地發生院內感染。
衛生署表示,列入法定傳染病後,醫師如果收治曾經在國外治療,尤其是動過外科手術的病患,都需要通報,並把菌株送到疾管局檢驗,否則會開罰。國內有醫師懷疑,「超級細菌」已經在臺灣現蹤,只是還沒被監測到。
衛生署提醒民眾,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返國後,如果覺得身體不適,要趕快就醫,主動說明旅遊史。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邱靖惟 嘉義縣景山國小
■超級細菌威力強大,為了對抗它,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與運動習慣,增加抵抗力,才能永保安康。
毛子豪 高雄市博愛國小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描述氣候暖化後,很多被冰凍的古代細菌都復活了,對人類造成傷害,提醒我們要重視環境保護。
三年甲班 嘉義縣雙溪國小
■戰爭真可怕,會使家庭破碎、國家毀滅、生命消失。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校也一樣,同學之間發生爭執,要用溫和的態度解決,或請求教師幫忙,吵架、打架只會讓大家更不快樂。
讀報講堂
良好衛生習慣 自保第一步
宋挺美 臺北縣八里國小教師
國內雖然尚未監測到「超級細菌」NDM-1,但防範首要工作就是將「院內感染」的機率降到最低,抵抗力弱的民眾儘量少到醫院,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保護自己。
- 「超級細菌」為什麼引起各國恐慌?
- 列入法定傳染病後,醫師若發現「超級細菌」該怎麼處理?
- 人類運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導致細菌變厲害,請和同學、家長討論,該如何解決這個困境?
- 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現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該如何防疫,才能避免人類末日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