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變薄 紫外線指數飆高

報導/諶淑婷 

  邁入七月,氣溫一天天飆高,全臺最高溫攀升到三十八點一度,中央氣象局預測今年夏天將持續高溫,民眾出門要注意防晒。

  根據聯合報報導,氣象局提醒民眾要準備好帽子、陽傘、防晒乳液、太陽眼鏡等防晒裝備,因為從環保署紫外線預報中可以發現,七月後全國各地紫外線指數都可能到達危險等級,在陽光下曝晒十五分鐘後,即可能會晒傷。

  美國皮膚癌基金會也提醒,當紫外線達到過量或是危險級以上,就可能導致民眾罹患皮膚癌,出門應當做好防晒措施,徹底隔離紫外線傷害。英國癌症研究資料顯示,從七○年代起,男性罹患皮膚癌比例比女性高出三成,主因在於男性比較不在乎防晒。

  臺灣醫師表示,國內防晒觀念錯誤,以為防晒是美白的一環,或是因為防晒乳、隔離霜等不透氣的油膩感,而不願意塗抹。醫師建議,若防晒乳成分會導致皮膚不適或過敏,可以改穿有高防晒係數、材質又輕的抗UV服飾,務必做到徹底防晒保護,才能保護皮膚隔離紫外線傷害。

  氣象預報中,主播常常提起的紫外線究竟是什麼?太陽放射出來的光線就像個大家族,「家人」有紅外線、可見光及紫外線等。其中的紫外線會讓皮膚產生黑色素、失去彈性,甚至導致黑色素瘤發生,造成皮膚病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紫外線依照波長,由長到短可以分為UVA、UVB、UVC,對皮膚也各有不同危害。UV就是紫外線,波長最短的UVC(波長一○○至二八○nm)殺傷力很強,但是它的穿透力弱,在高空時幾乎完全被臭氧層吸收,對人體幾乎不造成影響。

  UVB(波長二八○至三二○nm)的穿透性也不佳,約有九成會被雲層擋住,但剩下的一成就足以讓皮膚晒黑、晒傷、脫皮,傷害皮膚表皮層。波長最長的UVA(波長三二○至四○○nm)穿透力極強,連一般透明玻璃都無法阻絕。UVA會影響到皮膚的真皮層,雖然不像UVB造成直接反應,但卻會讓皮膚慢慢老化,甚至誘發皮膚癌。

  紫外線的分布,會隨著季節、時間、環境有所不同。以季節來說,臺灣所在的北半球,最大的紫外線照射量出現在六月至八月,最小的照射量則是十二月至隔年二月;而一天中又以正午時分,紫外線穿越大氣層的距離最短,出現最強的照射量。此外,海拔愈高時,地表所接受的紫外線照射量也愈高。地表的反射也會增加紫外線強度,例如雪地十分寒冷,滑雪的人還是會晒傷,就是因為白茫茫雪地的反射量高達八成五。

  環保署自一九九七年起進行紫外線監測,隔年開始提供紫外線指數預報。環境監測及資訊處副處長沈志修說,紫外線監測與空氣監測站結合,全臺灣共有十九個。透過模擬推估,可以得到四十九個地區的預報,甚至包括陽明山、溪頭等熱門旅遊地點,可以提醒出遊民眾注意防晒。

  陽光通過紫外線監測器的鏡片過濾器後,經過感應器,再由電腦轉化為數據,區分出五種等級。最小的「微量級」大多發生在沒有陽光的夜間;「低量級」則是陽光較弱的清晨或傍晚;「中量級」則是夏季的早晨,或冬季的白天,晒太陽超過半小時會感到皮膚發熱;「過量級」和「危險級」通常是夏季正午時分,只要在陽光下超過二十分鐘,就會被晒傷。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二○○七年至二○○九年的夏季,有七成天數監測到紫外線達到「過量級」和「危險級」,與前幾年相比,高出兩成。沈志修認為應該與地球的臭氧層越來越薄有關,他說:「紫外線指數預報讓我們可以妥善防晒、保護自己,同時也提醒我們人為汙染的後果。回歸簡單生活,保護地球也是在保護自己。」

 


編輯臺觀點
  陽光中的紫外線就像是隱形殺手,正悄悄的傷害人們的皮膚。逐年和氣溫一起飆高的紫外線指數,提醒大家維護環境的重要。在積極防晒保護自我的同時,不要忘了也要積極地保護地球。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李鎮安 新竹市三民國小
  ■外面紫外線這麼強,如果從事戶外活動,一定要隨時做好防晒準備與補充水分,避免皮膚晒傷及中暑。

胡凱翔 高雄市四維國小
  ■電視上看過介紹紫外線指數和分級,但不太會注意要做什麼防備,如果太陽太大就會戴帽子和塗防晒油。現在天氣越來越熱,出門不做保護很容易被晒傷。

上週讀報回響
網域名稱中文化

廖胤廷 臺北市雙溪國小
  ■網域名稱中文化很不錯,讓更多人看得懂網站內容,有太多的英文網址很複雜。我擔心中文翻譯不夠正確,或是翻譯得不貼切,反而會讓人誤解網站內容。


讀報講堂
做好防護 避免影響健康

林俊榮 嘉縣隙頂國小草山分校主任

  入夏以來,臺灣地區的最高溫頻頻竄高。雖然世界各國於一九八五年簽訂了「維也納公約」,希望能阻止臭氧層破洞的擴大,但是,透過衛星遙測發現,地球上空的臭氧量在近二十年來仍呈現明顯下降,造成地表紫外線大幅增加。因此,紫外線指數飆高與影響人體健康的關係,成為大家不得輕忽的課題。

  1. 紫外線和其他的光線有何不同?如果人體照射過量會產生什麼樣的症狀或疾病?
  2. 紫外線強度如何分級?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3. 地表上的紫外線強度為何越來越強?原因有哪些?
  4. 日常生活中如果必須從事戶外活動,要如何做好防護措施以避免紫外線的傷害?
  5. 臭氧層是隔離紫外線的最佳利器。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盡一己之力保護臭氧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