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紀錄片 數據講求精準

報導/諶淑婷 圖/吳鴻富

  號稱臺灣首部氣候變遷紀錄片《±2℃》推出後,引起社會廣大回響,不過,有環保團體提出質疑,認為影片中提出的數據資料有爭議。根據聯合報的報導,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公開表示,《±2℃》一片中,部分引用中研院數據的片段有誤,他認為科學數字必須被證實、精算驗證,才能提出給社會大眾參考。

  出席影片放映會的劉紹臣說,他並沒有被諮詢及參與影片製作,但知道片中引用數字不正確,例如片中說:「臺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降雨量增加百分之百。」但根據中研院不久前發表的研究顯示,是臺灣近十五年來的「強降雨」增加百分之百,並非總降雨量,兩者完全不同。

  對於環保團體的質疑,負責影片製作、拍攝的媒體工作者陳文茜回應,相關數字都來自研究單位,只是條件設定不同,造成數字的差異;或是為了遷就影片製作畫面,將事實過於簡化。她同意環保團體認為紀錄片在科學上要更嚴謹,但她也說,影片主軸在於提醒大家設法阻止地球增溫,喚起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重視。

  全球暖化是現在很熱門的議題,紀錄片《±2℃》推出後,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甚至推荐納入國小基本教材;但有環保團體對影片提出質疑,擔心不夠正確的數據,會帶給學生錯誤學習。

  「過去我們只能從國外電影、紀錄片看到全球暖化問題的討論。」氣象達人彭啟明表示,《±2℃》是首次從臺灣觀點來看氣候問題,從臺灣本土概念出發,能讓民眾意識到環境危機與自己的關係,這也是影片最值得稱許之處。

  影片的另一個優點,是將暖化的議題簡單化,讓沒有科學專業的觀眾也看得懂;卻也因此對科學知識的選擇及處理過於簡略,甚至發生錯誤。例如影片中出現臺北市被水淹沒的畫面,是假設一天內會降下三千毫米的雨量,但根據紀錄,這樣的雨量只會出現在山區,平地甚至不曾出現過一天一千五百毫米的雨量。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全球暖化問題,影片沒有真實反應臺灣可能會受到的衝擊,只提到「本世紀末前,北極冰融,會帶動格陵蘭島冰原融化,一旦格陵蘭島冰融,就會讓海平面上升六點六公尺」,但也缺乏科學根據。

  彭啟明說,從學者角度來看,製作單位並未謹慎處理影片的科學數據,卻選擇以聳動的話題與畫面來引起社會關注,「影片中將去年發生的天災,都企圖和全球暖化結合,但莫拉克颱風真的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嗎?這些都有待討論。影片內容過於簡化,所以產生了盲點。」

  「其實討論環保的影片很多,《±2℃》關懷環境的觀點是正確的,但它究竟是紀錄片還是電影,影響了這些科學數據的重要性。」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祕書長李卓翰說,儘管電影《明天過後》、《二○一二》的主題也是氣候災難,但沒有人會質疑它們的真實性,但如果大家將《±2℃》視為環境紀錄片,或是作為教材,就必須講求資料的正確性。

  他認為影片還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全球暖化並非短時間內造成,影片雖然建議民眾寫信給總統,卻沒有對高排碳量的企業與政府直接提出呼籲。李卓翰說:「跨年夜一○一大樓施放煙火的排碳量,足夠讓一輛汽車從北到南來回兩千一百次。六輕與其他石化工業更是環境的殺手。」雖然民眾透過媒體報導,已經有了節能減碳的觀念,卻不見企業與政府做出應有對策。

  對於可能有部分教師將《±2℃》作為環境教育的教材,教育部環保小組執祕張子超表示,環保並不是正規科目,沒有教科書可使用,向來都是教師自行蒐集資料教學。他認為《±2℃》有助學生了解全球暖化的問題,至於數據的爭議,教育部會依照學者提出的建議與審查,製作補充說明,讓教師在課堂進行解釋與應用,「除了觀念,教育還必須傳遞正確知識,讓學生有穩固的科學知識背景,未來才能化為實際推動環保的能力。」


編輯臺觀點
  《±2℃》是一部希望喚醒社會環保意識,要大家更重視環境議題的紀錄片。影片中出現的錯誤數據,或是外界的異議與批評,顯現出科學講求證據與真實。環保概念需要精確無疑的科學知識來支撐,唯有正確的環保知識才可以產生力量,幫助我們保護地球家園。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葉書瑋 臺中市北屯國小
  ■看完影片,我憂心忡忡的問爸爸:「我還有機會活到老嗎?」人類一直在破壞美麗的家園,水災、乾旱、熱浪、狂風、暴雨是地球警告人類的訊息。隨手關燈、少開冷氣、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生活中多注意,就可以讓地球的環境不再惡化下去。

楊朝崴 高雄縣六龜國小
  ■因為我住的地方發生風災和地震,所以對這部影片要表達的環境保護觀念感觸特別深。雖然引用的數據有爭議,但提醒大家多注意地球生病,天氣越來越熱的事實,讓我們更懂得愛護大自然。

上週讀報回響
黑鮪魚禁捕?

洪旻豪 澎湖縣隘門國小
  ■澎湖也曾發生大量捕捉螃蟹,結果差點絕種,後來政府下令禁捕才改善。我覺得應該限時捕捉黑鮪魚,例如在繁殖期後才捕捉成魚,餐廳也要有限制的供應黑鮪魚,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讀報講堂
從本土看暖化 更有真實感

蔡淑菁 臺南市永華國小教師

  我們從外國電影《明天過後》、《二○一二》感受到人類未來可能面對的災難,像是強大暴風雨、旱災、冰河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模式驟變和傳染病散播等。日前國內推出《±2℃》的影片,試著從臺灣本土的角度來看氣候問題,提醒全民正視暖化議題。

  1. 《±2℃》這部影片想傳達的意念是什麼?
  2. 「強降雨」是什麼意思?它和「降雨量」有什麼不同?
  3. 你會把《±2℃》當作是紀錄片或是電影?為什麼?
  4. 紀錄片中若需要引用科學數據,應特別注意什麼事情?
  5. 在節能減碳救地球的聲浪中,你覺得政府和高排碳量的企業應該擔任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