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食品科學 吃美牛更安心

報導/諶淑婷

  今年一月五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一條條文修正案,規定十年內發生過狂牛症地區的牛隻,頭骨、腦、眼、脊髓、絞肉及內臟六大高風險部位不得進口之後,首批美國帶骨牛肉本月十五日登臺,並於十八日通過抽驗、放行。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首批進口的美國帶骨牛肉約有三四百公斤,在桃園機場報關後,由衛生署、農委會與經濟部等單位共同查驗,並秉持「三管五卡」精神,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嚴格逐批抽驗。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各單位的聯合查驗包括,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負責檢疫部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抽驗送實驗室檢驗,海關則開箱查驗,結果全數合格才能通關。

  自由時報報導指出,飯店業者表示,預約要吃美牛的客人已超過百人;多家量販店則考量美國帶骨牛肉爭議性仍高,現階段還不考慮販賣。

  西元一九八六年,英國診斷出第一起狂牛病例,這頭乳牛的頭部不斷顫抖,而且神經敏感,容易受驚嚇,動作不協調,最後四肢無力癱倒在地,漸漸惡化死亡。當時獸醫界與畜牧界都不知道原因,只發現牛隻的腦部組織變得像海綿一樣,出現許多空洞,當時將這種病稱為狂牛病。

  狂牛病如何發生?目前普遍認為,人類為了讓飼養的牛隻肥胖,特意餵食「肉骨粉」補充蛋白質,但自古以來,英國的羊隻就有部分罹患搔癢症(由「普利昂蛋白」所引起),所以當牛隻吃了由患有搔癢症的羊隻製成的肉骨粉,「普利昂蛋白」就會累積在牛的神經細胞內,導致腦部組織變成海綿狀,影響中樞神經,所以牛才會出現怪異的生理行為。

  一九九七年,英國出現了腦組織病變非常類似狂牛病的病人,稱為新型庫賈氏病。科學家發現這種病與食用患有狂牛病的牛肉有關,立刻禁止民眾食用可能遭受感染的牛肉;各國嚴禁使用動物製成的肉骨粉來餵養牛羊,也開始監控、檢查現有肉品,同時限制進口。

  中臺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潘銘正解釋,「普利昂蛋白」會存在於病牛體內的腦、眼、中樞神經、迴腸末段等中樞神經系統和淋巴系統,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所以目前頭骨、腦、眼、脊髓、內臟都被限制進口,而絞肉製作過程,是由機器高壓將牛肉從骨頭上剝離,吸取過程中很可能混入腦、脊髓、神經組織碎屑,因此也禁止進口。

  潘銘正說,這次放行的帶骨牛肉,包括丁骨牛排與肋排等部位,丁骨牛肉雖有骨頭,但切除脊椎骨時規定必須避開神經節部位,而肋骨只有周邊神經,所以政府才會同意開放。

  其實從一九八七年起,畜牧業已經掌握狂牛病原因,全世界都禁止使用肉骨粉,並改變屠宰方法,避免碎裂的腦漿跑進血管,藉由血液循環造成骨髓和肉品汙染;美、日也實施牛肉檢測,尤其是牛絞肉是否受到汙染的品管檢驗。潘銘正說:「雖然花費許多成本,但所有的措施都是避免人們吃到受特定風險物質汙染的肉品。」

  「從食品科學、生物科學的角度來看,從源頭的飼養到最後的屠宰,都盡力將汙染源去除,好讓民眾吃得安心。」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管理輸入科技正吳宗熹表示,美國進口的帶骨牛肉,必須來自於美國農部認證(USDA)的合格屠宰工廠,再送到衛生署核備後,才准許進口。

  近十年來,美國出現三例狂牛病,導致人民對美國牛肉沒有信心。吳宗熹表示,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登記有案的公司或賣場,販售散裝食品都必須標示「品名」及「原產地」,他建議小朋友和家長,到超市和大賣場購買牛肉時,注意肉品上標示的來源,自行選擇臺灣、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牛肉產品。

  不同部位的牛肉,有的讓人大快朵頤,有的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潘銘正說,美牛進口紛爭凸顯食品衛生科學的重要,廠商要避免出產有感染疑慮的肉品,政府也要有更高的衛生標準,「因為要讓人類食用的肉品,最重要的無非是安全衛生,處理得當。」


編輯臺觀點
  政府放寬美國牛肉進口標準,引起社會爭議。食品衛生的科學素養十分重要,不但牽動國家食品衛生政策,也關係到人民捍衛食品安全的權益。當我們對商品資訊及政府策略有充分了解後,才能進行適當、合理的消費選擇。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陳力璿 臺北市葫蘆國小
  ■美國牛肉進口爭議不斷,我覺得第二批以後的抽檢工作,政府一樣要做好,不能越來越鬆散,否則一旦肉品出問題,就會讓消費者失去信心,也會讓政府的用心化為烏有。

柯婕琍 屏東市中正國小
  ■聽過美國牛肉的事,雖然不是很清楚哪些部位不能吃,但會開始注意牛肉來源,如果不懂,會問爸爸媽媽和學校教師。畢竟吃東西還是要小心,才能保健康。

上週讀報回響
世界末日鐘

鄭翔仁 臺南市民德國中
  ■末日鐘只是一個警惕人類的工具,人類若會反省改正,即使到了最後一分鐘,仍有機會挽回;若持續不重視核武威脅、氣候變遷等問題,即使時間再長,指針仍會快速指向午夜十二點。


讀報講堂
確保食品安全 政府責無旁貸

楊政峰 嘉義縣雙溪國小教師

  近兩三個月來,美國牛肉風暴鬧得沸沸揚揚,在民眾對美牛的安全疑慮尚未消失前,政府貿然簽訂臺美議定書,遭到朝野立委及消基會同聲譴責。立法院日前修法,禁止部分美國牛肉進口,引發臺美經貿互信危機,美國打算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請仲裁,美牛糾紛恐怕短期內無法平息。

  1. 美牛風暴的成因是政府欠缺溝通、輕忽民意嗎?
  2. 什麼是狂牛病?臺灣曾經發生過嗎?
  3. 為預防狂牛病,各國採取哪些措施?
  4. 什麼是特定風險物質?
  5.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政府採取什麼措施來確保國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