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衝擊 臺灣暴雨增細雨少

報導/諶淑婷

  哥本哈根會議引起各國對環境的重視,上週國內立委也召開「氣候安全法草案」公聽會,邀集各界關心環保的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和政府官員,一起討論草案內容規畫。

  根據臺灣醒報的報導,針對臺灣越來越極端的兩極化氣候,環境專家指出,全球暖化對於低緯度國家造成的影響,比高緯度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國還嚴重,臺灣也名列其中。因為臺灣在過去四十五年,前百分之十的強降雨增加了一倍,近十年的土石流、水旱災特別嚴重。而且臺灣百年來的均溫已上升超過一度,遠高於世界平均值,和越南、孟加拉及南太平洋島國等國家,被聯合國氣候專家列在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名單中。

  環保人士建議,臺灣要有自己的減碳排放標準,政府應以一九九○年代的排碳量為標準往下減,但目前政府和人民都沒有永續發展的觀念,需要長期教育,也需要媒體或新聞局多加宣傳。

  大家都認為全球暖化是一種漸進的變化,溫度增加、海水上升,需要數十年、數百年才會有所影響;事實上,暖化早已對低緯度地區國家帶來衝擊。

  「大家要先了解,臺灣冬天的雨勢小,不容易感覺到災害變化;夏天則常有大豪雨,一旦增加就會有災情傳出。」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說,影響低緯度地區氣候機制的關鍵點,主要是「對流系統」,其中最可怕的對流系統就是颱風,因為颱風暴風半徑高達兩三百公里,比臺灣全島面積大,影響驚人。

  此外,當颱風從海上往臺灣前進時,會從海水表面吸入許多水氣,水氣進入對流系統,凝結成液態的過程中,會釋放許多熱量,產生加溫作用,對流系統也因此變得更強大。

  劉紹臣解釋,當全球暖化,海水升溫,海上空氣含水量也會增加,對流系統會變得更強烈,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颱風越來越強的原因之一。赤道附近雖然不會產生颱風或颶風,但還是常有強勁雷雨、暴雨發生。

  除了夏雨帶來的威脅性增高,冬雨減少也是一大問題。劉紹臣說,這四十五年來,前百分之十的「強降雨」增加了一倍(大多來自颱風),前百分之十的「弱降雨」(毛毛雨)卻減少了五成。臺灣冬天、春天多是「弱降雨」,因此中南部乾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他說:「最糟糕的是,乾旱是長期性的問題,未來臺灣旱災幅度只會持續增多。」

  「目前政府遠程目標,是希望二○五○年碳排放量能減為二○○○年的五成,合乎國際標準;近期目標,則是二○一六到二○二○年時減到二○○八年的碳排放量,坦白說,這個政策太保守了!」劉紹臣認為要超越近期目標並不困難,只要國人齊心節能減碳,加上替代能源的發展運用,勢必能減少更多排碳量。

  問題是,臺灣和其他低緯度國家一樣,受到的暖化影響大於歐美等國,需要推動更深度的減碳計畫。此外,二氧化碳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長達八十年,即使節能減碳做得好,未來二三十年溫度仍會繼續上升。劉紹臣估計,強降雨可能會再增加一倍,也就是五十年前的三倍,因此,勢必要有更有遠見、更迫切的調適措施,才能應付逐漸變化的環境。

  環保運動推動者潘翰聲表示,二氧化碳濃度的長期標準應是三百五十ppm(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但臺灣目前卻是三百八十七ppm,對地球環境已造成影響。他說:「臺灣民眾必須體認到自己是環境的加害著,也是受害者,如果不能下定決心改變生活方式,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少吃肉,將工業化農業轉型為有機農業,那麼你我有生之年,都會看到臺灣承擔自己種下的苦果。」


編輯臺觀點
  挽救逐漸暖化的地球,是一項漫長卻急迫的任務。臺灣必須有自己的排碳標準來治本,並規畫調適措施來保護自己,才能適應逐漸變化的生活環境。理解臺灣受到的影響與衝擊後,我們要將保護地球視為己任,為了自己,也為了後代子孫。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鄭鈺儒 臺中縣圳堵國小
  ■暖化問題造成世界各國熱烈討論,臺灣也積極研擬對策,但是永續發展觀念似乎還要加強。其實只要改變生活習慣,例如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使用冷暖氣、購買有綠色標章的產品;政府和企業尋找替代能源、發展綠能產業,臺灣的排碳量就會減少,也不會成為氣候難民了。

劉孟杰 屏東市信義國小
  ■氣候暖化造成土地消失,在屏東林邊等地最明顯。即使大自然用風災、水患警告我們,大家還是不懂愛地球,海水照抽、魚照養。不是只有小朋友要學環保教育,很多大人更需要。

上週讀報回響
年度網路大事

林功偉 臺北市師大附中
  ■我不懂為何大家把網路遊戲中偷菜的部分當成是「遊戲」,這種與法律相抵觸的行為,可能會誤導兒童,認為「偷東西只是遊戲」。越來越多兒童接觸網路,希望政府確實做好分級。


讀報講堂
節能減碳 給地球喘息空間

魏俊陽 臺北縣義學國小教師

  氣候劇烈的變遷,讓位在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也無法置身其外。根據報導,臺灣近十年來的土石流及水旱災特別嚴重,去年的八八風災,造成的災情更是讓人怵目驚心。對抗暖化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讓我們攜手節能減碳,給地球多一些喘息的空間。

  1. 如果你是參與哥本哈根會議的氣候專家,你會提出什麼減緩地球暖化的好方法供各國參考?
  2. 在你就讀的學校裡,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節能減碳方法?
  3. 現在的工商業生活方式,有哪些生活方式是加速暖化的幫凶?
  4. 在家中,你有什麼方法能做到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