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肥胖率驚人 慢性病上身

報導/諶淑婷

  小朋友肥嘟嘟的模樣,真的是福氣的象徵嗎?根據聯合報報導,上週末兒童保健協會舉辦「兒童肥胖問題之處置研討會」,會議中指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國內二至十八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比率,已由十年前的百分之六,升高至目前的百分之二十五。

  與會醫師表示,臺灣成人肥胖比率,約占成人人口四至五成,和美國成人的五至六成,相距不遠;但兒童和青少年肥胖比率,近年卻越來越接近美國。造成兒童肥胖問題,不外乎飲食不當、運動量不足兩大因素。

  醫師建議,學校除了關注課業成績,也要請校護、體育老師或衛生人員,多宣導如何飲食、身體健康概念。只是目前學校平均一名校護要照顧三千名學生,體育課一週兩節,都嫌不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代表也說,會到校參加親師會的家長,大多關心孩子身心發展,不管是孩子功課或健康問題;但是仍有許多家長不願參與學校活動,難以宣導正確觀念。

  「小時候的胖不是胖。」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俗語,現在卻可能不再適用,因為小時候的肥胖體態,可能會跟著你長大!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祝年豐表示:「過去臺灣家庭普遍環境不佳,兒童可能一個月才能吃到一隻雞腿;現在的小孩卻可能天天吃雞腿,難怪會從小胖到大。」他表示,現代肥胖兒童有六至七成成年後仍持續肥胖,六歲是一個關鍵時間點,若兒童在此時開始長高,但身形仍持續肥胖,可能就埋下了日後肥胖的問題。

  觀察國內兒童及青少年肥胖趨勢,祝年豐說,不論是教育部或衛生署的調查資料,都顯示目前兒少肥胖率約在兩成五至三成間,但回溯至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卻只有百分之二或三,上升幅度非常明顯,「若以十年為間距推算,未來一、二十年,臺灣兒少肥胖率將令人感到恐懼!」

  但兒少肥胖問題不能拖到一、二十年後再改善,肥胖兒少的健康已開始出現警訊。他在診間觀察到越來越多兒少因肥胖合併併發症,出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脂肪肝等慢性病,「不僅七至八成有高血壓的兒少,發病根源是因為肥胖;還有許多肥胖者在十五至二十歲就得了糖尿病,和過去四十歲左右才會患病的現象差異很大。」

  「意外事故雖是兒少死亡首要原因,但若因病死亡,導因多是肥胖,所以國外早將肥胖視為首要解決的慢性病根源。」祝年豐說,當慢性疾病都提早二十至三十年發病時,意謂著病患治療時間加長、治療藥品消耗也更大,所造成的除了個人健康損失,整體社會與醫療界也會加重負擔。

  雖然近年國內也開始重視兒少肥胖問題,但觀念仍局限於求助診間治療。事實上,兒童飲食要從家中改變起,並靠學校安排活動增加運動量,教育部門則可藉由政策推廣,增加校園課間操、改善學童營養午餐分量與內容。他坦言與其讓學童免費吃午餐,不如要求更好的飲食品質,「過去觀念是『吃得飽』後,才能要求『吃得好』,但現在環境應讓兒童吃得剛好,多認識食物營養。」

  飲食業者也應將兒童健康視為己任,國外已有檢討,要求速食業者不對十八歲以下兒少推銷加大、加量的套餐方案;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更要肩負起兒童肥胖原因調查分析,積極檢討近年氣喘、扁平足患者增多是否與肥胖有關,並將調查公開化、規畫校園社區宣導,別讓兒童生活潛伏危機。


編輯臺觀點
  為什麼兒童肥胖越來越嚴重?除了挑食,愛吃含糖飲料與零食,戶外運動大幅減少都是原因。許多父母都認為讓孩子多吃,才可以長得像大樹一樣,但是兒童本身,要建立正確的飲食和運動觀念,和父母溝通,檢討過去的老舊想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張欣雅 新竹市科園國小
  ■「吃得少不如吃得好!」一直以來,「飲食均衡」就是我的座右銘。雖然現代人覺得肥胖等同不健康,不過,我認為心態健康更重要。愛吃又不愛動的人,走起路來氣喘吁吁、老態龍鍾,這才是我們真正該注意的「肥胖」吧。

鄭靖騰 屏東市瑞光國小
  ■現在的小朋友吃得好,加上本身不太愛運動,回家又看電視、打電腦,如果又是易胖的體質,很容易就會體重過重。我認為要減少小胖子問題,小朋友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少吃肉多吃菜。

上週讀報回響
洄游魚群不見了

錢思豪 臺北縣永和國小
  ■餐桌上的魚怎麼變小了?看了這篇報導,我才知道地球暖化不但造成天災不斷,連環效應下也使得生態更加惡性循環。我們應該提醒家長不要買小魚,保護他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讀報講堂
飲食搭配運動 要靠身體力行

黃雅雯 臺北市明德國小老師

  相信小朋友都明白油炸食物、含糖飲料、零食等垃圾食物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但美食當前,許多人仍無法克制誘惑。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正確的飲食和運動觀念的建立固然重要,身體力行才是避免肥胖找上門的根本之道。

  1. 造成兒童肥胖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可以等到長大再改善嗎?
  2. 肥胖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會加重社會負擔,容易帶來哪些慢性疾病?
  3. 家庭、學校、教育單位以及飲食業者可以如何做,為兒少健康共同努力?
  4. 遠離肥胖的具體行動有哪些?檢視自己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有沒有需要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