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復育 災區分級重建

報導/諶淑婷

  莫拉克颱風造成臺灣中南部重大災情,依照「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由內政部認定災區後,經建會將訂出災後重建計畫。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經建會表示,由於莫拉克風災造成許多新的崩塌區域,未來將把災區重新分級規畫。

  經建會表示,風災過後,旗山溪、荖濃溪等河川河床寬度增加了三、四倍,兩旁農地與建築物都被土石流吞噬,土地的復育工作刻不容緩。未來災後重建委員會將依地質敏感程度,將災區土地分成「重建區」、「減量區」、「保育區」三個等級。這次風災新增的崩塌地,如小林村、六龜新開部落,都將和其他法定保護區一起被列為「保育區」,禁止土地開發行為。

  在八八風災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中,全國災區將分為十五個重建區,讓所有重建物資,能在一個共同平臺上整合使用。同行政區且受災狀況類似的區域會列為同區,例如位於南橫軸線上的甲仙、六龜、那瑪夏與桃源鄉,是一個重建區;高美橋下方的旗山、美濃一區;屏東的佳冬、林邊列為一區。經建會強調,未來在公告限制土地開發前,會先進行全面的地質調查,並與當地居民做好溝通。

  莫拉克風災的救災工作剛告一段落,災後重建已經迫在眉睫。參與政府災後重建計畫的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洪鴻智說,風災過後有兩件事最重要,首先是地毯式的勘災,全面深入了解災區損害情形;其次是開始重建。

  洪鴻智參與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是由一群地質、水利、土木專家及社會人文學者所組成,蒐集災情資訊後,提出重建條件評估,「除了地質問題,當地的經濟條件、生態敏感度都要顧及,才能擬出一套評估指標和標準,決定災區該如何區分成『保育區』、『減量區』或是『重建區』。」

  「保育區」指的是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洪氾區等地,地質敏感的小林村和好茶村,以及那瑪夏鄉部分地區都可能被納入,禁止土地開發。「減量區」則是像林邊、佳冬等處,因為經營漁塭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或是過度開發的臺東知本溫泉區,由於都容易再度發生災害,未來只能有限度的開發。除此之外,剩餘地區都可依照法令,原地重建。

  洪鴻智說:「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原地重建,但根據統計,臺灣有六成土地是應該限制開發的保育區域,目前所使用的土地,早已超過四成。」由於太多環境敏感地區因過去法令不周全,遭非法開發,現在國人必須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讓土地恢復原貌。

  其中以被開發的「保育區」復育最困難,居民雖可找尋較安全之處另外居住,但已經不能從事過去的農耕或製茶等產業,政府必須以補償或獎勵進行管制,或是直接徵收土地,並嚴格禁止新的開發行為。而「減量區」也必須訂出計畫,引導人民改變生活或產業型態。

  洪鴻智說,過去瑞士也曾因山坡地發生土石流而遷村,但不到五年,適應不良的村民又紛紛回到原地生活。「即使遷村,也不能離原本家園太遠,要維持相似的生活節奏,部落傳統與文化才不會消逝。」他認為這次的災後重建,是臺灣土地的重生契機。

  臺灣生態學會臺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也認為,風災過後,政府應徹底落實「保育區」和「減量區」的規畫,並積極推動國土復育,部分採自然恢復的山林地區,他建議可借用原住民的山林智慧,讓他們進行巡山、保育等工作。

  廖本全說,「減量區」與「重建區」也要做好防災和監測,並建立警示機制,維持國土資料庫更新。土地其實不斷在變化,一場地震或颱風,都可能讓「重建區」變成「減量區」。

  「這場風災是全民的責任,臺灣人太不了解山,也不懂山林和水土間的關係。」廖本全表示,教師與家長應該讓孩童適當的獲得風災訊息與重建資料,透過對災害原因的了解,才會更關心臺灣,進而參與保育行動。


編輯臺觀點
  專家學者指出,臺灣土地開發不當,還有全球氣候變遷等因素干擾,造成災難常態化現象。探討未來如何重新規畫災區,分區進行重建,可以加深民眾的環保意識,更清楚如何去保護及珍愛我們的家園。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鄧公彥 臺北市再興小學
  ■政府把土質敏感區列為保育區,加以保護不亂開墾,這樣可以未雨綢繆預防天災。不過居民生存也很重要,政府應該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研究開發不傷害土地的耕種方式,讓居民住得更安心。 

顏娸亘�` 彰化縣溪湖國小
  ■我覺得環境保護議題,不能再不重視了,既然有些地方不適合蓋房子,應該列為保育區,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生態的危害。希望可以恢復以前的面貌,否則美麗的山上再也不能去的話,才是我們的大損失。

蔡佳靜 嘉義縣義竹國小
  ■阿里山很美,卻因這次莫拉克颱風受創嚴重,我好難過。土地妥善規畫,或許就不會發生這些災害。我贊成災後重建將土地分區,災民可安全生活,讓阿里山回復以往美麗。


讀報講堂
尊重大自然 限制土地開發

李秀蘭 花蓮縣東華大學附小教師

  原本以為,這個颱風是老天爺送給臺灣的禮物,可以解決連日不雨的旱象;沒想到,竟然造成如此大的傷害!與大自然相比,人類顯得如此渺小,期盼我們都能記取慘痛的經驗,尊重這塊土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以下五個問題,請你想一想再回答:

  1. 災後重建委員會依地質敏感程度,將災區土地分為哪三個等級?
  2. 災區的十五個重建區如何劃分?作用為何?
  3. 「災難常態化」的現象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4. 試分析「遷村」對當地居民的利弊得失。
  5. 誰該為這場風災負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