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直轄市 利弊互見

報導/諶淑婷

  行政院日前通過臺北縣、臺中縣市、高雄縣市與臺南縣市改制為直轄市。即日起相關行政準備工作就會展開,預計在明年年底完成改制。後年一月一日起,臺灣將擁有五個直轄市。

  聯合報報導指出,考量區域均衡發展,不讓改制為直轄市的地區和其他縣市有差別待遇,縣市改制計畫核定後,內政部與財政部將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共債務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地方制度法》等法規修正,以及《行政區劃法》制訂作業。

  此外,改制為直轄市後,原來的鄉鎮市長、市民代表都因為地方制度更改而失業,內政部表示,政府會積極協助尋求出路,並納入《地方制度法》的修正中。

  行政院指出,未來國土規畫將以建構北臺、中臺、南臺三大都會區為目標,推動臺灣北、中、南三大生活圈的整體發展。

  區域發展方面,則朝向「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花東」、「澎金馬」七個區域來推動,各區域建立跨縣市合作平臺,由中央挹注資源,希望直轄市能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為了促進花東地區及離島縣市發展,經建會將制定「東部地區發展條例」,並落實離島建設條例,以確保花東、離島地區發展不致邊緣化。

  六月底改制審查會議宣布,臺灣將有五個直轄市,希望能建構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都會格局;同時以「三個生活圈、七大區域」為目標,希望全面提升國家發展,這些改制也將為臺灣社會與人民生活帶來顯而易見的改變。

  「直轄市得到的中央統籌分配款比其他縣市多,所以各縣市都想改制,不想再當資源較少的二等國民。」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表示,居住地改制為直轄市的居民,很快就會發現房價上漲,社區公園擴建,享有更多文化演出與福利等。

  但對地方政府來說,首要面臨的問題卻是法定支出的增多。例如地區內的醫院和高中將全面改為市立,學校部分教師經費、行政費用等都改由地方支出;居民的健保費也從原本負擔的百分之十五升高到百分之三十五,教育及醫療的負擔比例也加重不少。捷運運輸系統方面,原本臺中、北縣的捷運線由中央興建主導,改制後則比照北市和高市,自行籌募財源來興建與營運。

  此外,過去北、高直轄市由於資源充沛,肩負著經營動物園、交響樂團、美術館等大型社教機構的責任;未來其他直轄市是否有能力和經費,主導相關建設或文教發展,都值得關切。

  改制後,縣內的鄉鎮市將改為區,民選的鄉鎮市長也變成官派的區長,雖然省下選舉經費,重要的施政與建設也可統一進行。但是官派區長也有缺點,以北縣烏來鄉和高雄美濃鎮來說,具有歷史與文化特殊性,未來區長是否能了解在地文化、發揚地方特色,都讓人存疑。

  「從明年年底開始,臺灣就有過半的人民為直轄市民,提高了國民間的平等性。」但陳朝建提醒,如果資源分配差異大,將造成「富都窮縣」現象,除了直轄市外,其他縣市將快速邊緣化,讓一個臺灣變成兩個世界。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廖達琪也提到,民眾期盼透過改制來拉近南北距離,但長期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建設落差、社會經濟高低、生活水準差異等,並非靠縣市整併就可迅速解決。「政府規畫七大區的目的,就是要讓北中南三個都市區作為火車頭,帶動整體就業機能與生產力;唯有讓自己的繁華經濟造福周邊衛星城市,改制直轄市才有意義。」

  「北部都會區的小朋友可能感覺不到,但生活在臺南縣、高雄縣、臺中縣的人也許會發現,生活環境變熱鬧了,學校福利增加、師資也有所調整,這些都是人民的福祉。」廖達琪期盼政府儘快規畫區域發展措施,讓偏遠地區的學習資源不被忽略,讓其他縣市學生擁有相等的教育品質。



編輯臺觀點
  縣市合併改制為臺灣地方自治史寫下新的一頁,未來整併工作將是政府一大挑戰,畢竟這關係到整體國土規畫與國家建設,並且發揮加乘效果,帶動周圍地區發展,讓臺灣區域發展更均衡,才是合併改制的真正目的。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顏雋侖 臺北縣永定國小
  ■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後,公共建設的經費會增多,對居住在石碇的我們是一大福音,因為鎮上的醫院和書店太少,要搭公車到深坑看醫生或買書,很不方便。因此,我希望未來能在石碇多蓋醫院和書店,公車班次也可以增多,讓對外交通更便利。(趙瑜婷)

翁詣鈞 臺南縣鹽水國小
  ■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外界質疑公務員的員額將大增,人事費大幅增加,甚至吃掉建設費用。我希望人事局能依據法規,進行相關員額及經費管制,這樣增加的人事成本才不會太高。(李榮茂)

樂雅玲 高雄市民族國小
  ■原來縣市合併也會影響到我們。學校正巧與高雄縣民族國小同名,我希望校名維持不變,不然什麼東西都要更換,實在有點麻煩,也浪費錢。(莊舒仲)


讀報講堂
行政區重劃 加強國際競爭力

李如玲 基隆市南榮國小教師

  臺灣為了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進行行政區域重劃、縣市合併改制。政策推行是否順利,與配套措施、全民認知程度、參與程度有大大關係。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對於這個課題可從哪幾個方向來思索呢?

  1. 考量區域均衡發展,避免差別待遇,政府需要修正哪些法規,讓法制基礎更扎實?
  2. 改制後,「三個生活圈、七大區域」指的是哪些範圍?
  3. 改制後,你的住家附近是屬於哪個生活圈、哪個區域?
  4. 如果你是官派區長,你要怎樣做才能兼顧在地文化的歷史與特殊性?
  5. 你希望縣市合併改制後,為人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