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遊行人數 專家提方法

報導/諶淑婷

  五一七遊行落幕後,警政單位公布遊行估算人數,與發動遊行的在野黨估算差距甚大,各界對遊行人數該如何估算感到好奇。

  根據中央社報導,警政署長王卓鈞說,警方估算方式為一平方公尺內有三人,依此標準,中山南路景福門到愛國西路段面積為一萬四千餘平方公尺,中山南路景福門到徐州街段面積為一萬五千餘平方公尺,仁愛路景福門到杭州南路段面積為兩萬兩千餘平方公尺,信義路景福門到杭州南路段面積為兩萬兩千餘平方公尺,凱達格蘭大道景福門到公園路段面積為七千五百平方公尺,景福門周邊不含景福門,面積約七千三百平方公尺。再從制高點拍攝的空照圖,觀察群眾聚集的密度,酌量增加或減少一平方公尺內的人數,估計基準時間為十七日下午六點,臺北市為七萬六千人,高雄市為三萬兩千五百人。

  自由時報則報導,在野黨估算遊行人數超過五十萬人。對於警政署公布的人數,在野黨認為,光是捷運站出口人數及遊覽車人數統計,就超過四萬人,還不包含步行與自備交通工具的民眾。

  近年來遊行活動頻繁,動輒數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參加,如何才能估算出最相近的參與人數?

  以剛落幕的五一七遊行為例,警方採「區域面積法」,在遊行路線上的數個制高點拍照記錄,估算道路面積後,以每平方公尺三到四人的密度來計算,得出遊行人數在六到八萬人之間。

  政大統計系教授余清祥說,區域面積法比較適合面積有限的定點式集會,例如紅衫軍靜坐活動,用來估算動態集會則太過保守。成功大學統計系副教授馬瀰嘉也認為,遊行路段長,有些地方人多,有些地方人少,這樣的估算法過於粗糙,「政府應每兩百公尺安排一個警員,在同一時間拍下清晰可見人頭的空照圖,才能算出區域密度,估算出比較符合的人數。」

  發動遊行的在野黨針對二十歲以上具有投票權的公民,進行電話抽樣調查。民調中,有百分之二點九的民眾表示有參加遊行,再以一千七百五十五萬的公民數計算,得出共有五十萬人參與。

  余清祥認為以電訪統計人數,比較符合統計學理,但打電話的時間、接電話者的年齡層,都會影響正確性;尤其這次電訪扣除了未成年學生族群和父母帶孩子參加,所以即使統計方法正確,但因為電訪設定的指標和拒答等因素,也會造成誤差。

  馬瀰嘉則提醒,必須注意電話訪問的高拒答率,「通常六到十人只有一個人會接受電訪,政治活動敏感度高,拒答率也會提高,所以樣本數一定要夠多,並把拒答人數一併統計才算完整。」

  馬瀰嘉表示,統計人數的差異,除了因為方式不同,統計的時間點和地點也會造成差異。「若真的要做到精細調查,必須以足夠人力在不同定點同步調查,才能建立完整詳細的背景資料。」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瞿海源解釋,遊行人數本來就難以估計,政府部門和遊行發動者都會以自己的立場來估算,「集會遊行是民眾表達立場與主張的機會,所以遊行發動者自然希望參加的人越多越好,代表多數人贊同他們的主張。」

  瞿海源說,遊行是否成功,人數多寡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是遊行訴求是否被政府注意到,或是透過媒體報導造成社會輿論。如果訴求不夠明確、正當,那麼即使聚集了數十萬人,也無法造成政策改變。

  人數太多的遊行,常被認為「影響交通與社會秩序」,引起社會反彈。瞿海源說:「戒嚴時期遊行是非法的,所以被認為會造成社會損失、交通不便。但遊行本身就是為了改善社會不合理,對國民權利、社會事務有遠大影響,不應以表象的社會代價來估量。」就像歐洲常有罷工造成交通癱瘓,就是示威者要執政者付出代價,促使政府願意傾聽民意,這是民主政治中重要的一環。

  余清祥說,政府、遊行者和民眾三方應撇開人數多寡的爭執,多關注遊行訴求。畢竟遊行是否能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臺觀點
  每逢大型遊行活動,人數多寡必是爭議所在。但走上街頭的民眾內心不滿為何,才是重點。臺灣是多元社會,不論人數多或少,都享有表達言論的自由,政府應該尊重、了解群眾訴求的主張,遊行才真正有意義。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李玟欣 桃園縣永順國小
  ■雖然參加遊行的人很多,民眾也很激動、熱情,但是我不大清楚為什麼要遊行,甚至覺得有點無聊。我想遊行人數多少不重要,最主要是他們心裡的聲音有沒有確實傳達出來,訴求是不是合理,才能夠讓大家關心遊行。(諶淑婷)

王雅喬 臺南縣仙草國小
  ■遊行人數怎麼算呢?原本的方法是碼錶計次器,後來又想出更好的方法,就是運用區域面積法來算,這些都是快速、便捷的科學計量方法。原來數學不只可以在課堂上發揮,也可以運用在生活上。(李榮茂)

楊曜富 高雄市鹽埕國小
  ■在街上遊行的人數也能用科學方法算出來,雖然區域面積法的估算方式不是完全準確,但至少可以了解大致出席和在場的人數。我也想來試試看,算算戶外教學和校內大型活動時,有多少學生參加。(莊舒仲)


讀報講堂
關注遊行訴求 傾聽民眾心聲

毛慧莉 臺東縣新生國小教務主任

  憲法第十四條明訂「人民有集會結社之自由」。三人以上集結就是遊行,集會遊行是在表達立場和主張。我們應該聚焦關注「遊行的訴求」,以及政府是否聽到人民的想法和心聲,而不是「遊行人數」。請思考以下問題:

   1.遊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怎樣的遊行才算成功?
  2.為什麼每次遊行都要動員許多人?
  3.每次遊行帶來哪些「不便、困擾或資源浪費」?
  4.除了使用「遊行」向政府表達心聲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傳遞人民內心的想法?
  5.「尊重少數」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修養,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尊重弱勢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