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張栩五冠王 笑傲日棋壇 報導/諶淑婷、李榮茂、莊舒仲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能梅花撲鼻香!臺灣旅日棋士張栩日前拿下生涯第一個「十段」頭銜,成為日本棋院歷史中,第一個同時擁有五項頭銜的職業棋士,在日本棋史上留下榮耀的一頁。 根據中央社報導,在張栩拿下「十段」之前,他已經擁有「名人」、「天元」、「碁聖」與「王座」等頭銜,早已是日本棋院近二十年來第一個四冠王。這些頭銜中,張栩目前「碁聖」是三連霸,「名人」為二連霸。他也曾兩度贏得「本因坊」。 拿下生涯第一個「十段」頭銜後,張栩生涯的頭銜數也達到十五個,在日本棋士的頭銜排行榜上躍居第七位。在日本的七大棋賽中,僅剩最大的「棋聖」尚未拿過。目前他也是阿含桐山杯與NHK電視快棋賽的衛冕者,去年更是日本棋院年度獎金唯一突破一億日幣的棋士。張栩的職業棋士生涯正逐漸攀向巔峰。 中國時報也評論張栩如同古代武林高手,歷經多年苦訓,擁有各家優點,發揮眾人所長,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圍棋界開創一個獨領風騷的新局面。張栩曾說過:「要學會贏很簡單,要學會不翻臉才難。」他學會用平常心面對勝負,難怪在對弈時能拋開得失心、保持冷靜態度而致勝。 在日本眾多職業圍棋比賽中,最受重視的七大新聞棋賽,依照冠軍獎金高低,順序為「棋聖」、「名人」、「本因坊」、「十段」、「天元」、「王座」和「碁聖」。圍棋教師陳萬生說:「和其他比賽不同,這七個比賽的勝利者不單是『奪冠』這麼簡單,他會擁有非常響亮的頭銜———以比賽為名的尊稱。但是這個頭銜的有效期限只有一年,隔年必須打敗挑戰者,才能繼續衛冕。」 在七大比賽中,「名人」和「本因坊」的歷史淵源最特別。陳萬生說,「名人」自古以來就是圍棋界中擁有特殊意義的尊稱,代表至高無上的棋力象徵,必須是當代棋力最高、獲得眾人認可者才能擁有。「以前這個稱號是終身制,只有棋士死亡或是退休才會卸任。」 「本因坊」則是日本圍棋門派之一。在日本江戶時代,圍棋界分成四大門派,分別是「本因坊」、「井上門」、「安井門」和「林門」。由於後三者屬於家族制傳承,隨著年代久遠逐漸凋零沒落;一開始就堅持傳給門下最強弟子的「本因坊」,則因為優秀的繼任者而維持至今。 不過,配合時代轉變,「名人」和「本因坊」都已轉變為由報紙主辦的職業圍棋賽。陳萬生說,其他五項比賽除了獎金高低,各由不同報社舉辦外,並沒有太大差異。「『棋聖』是日本獎金最高的頭銜戰,規模也最大;獎金最低的頭銜是『碁聖』,兩項獎金差了六倍。」 「源起於古代中國的圍棋,據說最早出現在堯舜時期,在唐朝傳入日本後,成為日本國內廣受歡迎的才藝。」陳萬生說,四百多年前,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後,成立職業圍棋制度,訂出上述四大門派來專門研究圍棋。等到清末民初時,日本圍棋發展已遠遠超越中國。 不過,這十多年來中國、韓國紛紛急起直追,政府與民間合力推廣的結果,培養了許多優秀棋士,臺灣也成立不少兒童集訓中心。已經教學二十多年的陳萬生說:「相較之下,臺灣的職業圍棋環境與賽程不如中、日、韓,家長也希望孩子把圍棋當作休閒娛樂,達到修身養性、練習思考的目的即可,所以發展有限。」 即便如此,陳萬生還是鼓勵兒童接觸圍棋,因為除了可以增進邏輯思考能力,也能在下棋的戰略中,領略做人處世的道理。「有位企業家把圍棋格言『入界宜緩』當作經商之道,提醒自己凡事不可心急,多觀察多思考才能做出決策。」此外,「不得貪勝」也是與生活貼近的圍棋格言,表示不可得意忘形、小心陷阱。 圍棋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棋子被吃不見得是損害,吃掉對手的棋子也不一定占到便宜;而且棋盤上的每個棋子都沒有大小之分,均屬平等,由下棋者決定它的任務與身分。下棋的藝術是不是和做人的道理很像呢?
編輯臺觀點 讀報熱線 高晟 桃園縣莊敬國小 張勝雄 嘉義縣龍山國小 張東林 高雄市中山國小 讀報講堂 圍棋的黑白世界裡,蘊含著繽紛的人生哲理。棋士經歷黑白對弈的過程,體會了謙虛,拋開得失心、冷靜以對而後致勝。張栩的圍棋對弈是如此,我們面對任何一場挑戰也應該如此。這樣,不管輸贏,我們的努力都能贏得喝采。
1.張栩在日本的七大棋賽中,已經拿過哪六大頭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