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族群平等法 消弭歧視
報導/諶淑婷、趙瑜婷、莊舒仲、李榮茂
前新聞局駐加拿大人員郭冠英,因為在網路上使用筆名「范蘭欽」發表不當的族群歧視言論,而遭到免職,也引發國內族群議題的討論。根據聯合報的報導,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將推動《族群平等法》立法,要求相關部會參考其他國家法律進行研議。
劉兆玄表示,郭冠英的言行是公務員最壞的例子,政府除了譴責所有種族歧視的言論,未來也要求公務員遵守法律規範,發表言論要適宜。我國已走向多元社會,近年來也增加許多外來族群,希望藉由推動《族群平等法》,讓社會更和諧。
《族群平等法》的概念已在其他國家實行多年,國內在二○○五年也提出相關法案,當時草案內容希望政府設置「族群平等委員會」,人民遭歧視而受損害者,可向歧視人或歧視機關請求賠償。不過當時草案內容未獲得共識,沒有通過。
學者表示,如果少數人還是有族群優越的心態,光靠法律是不夠的,應落實在政策和教育上。畢竟憲法中明訂中華民國國民,不分族群、男女老少一律平等。
駐外人員在網路上使用筆名發表文章,被認為言詞不當,可能會引起族群間的對立,但他卻認為這是每個國民都享有的言論自由。
什麼是言論自由?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說,言論自由代表人民擁有私下或公開發表任何意見的權利,不受他人侵害或管制。例如學生可在課堂討論時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觀點和教師或全班同學都不同,大家也不能禁止他發言。
但是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須要能彼此尊重,不能惡意傷害、誹謗別人或其他族群,建立在人民自律與自治的基礎上。例如,嘲笑新住民同學講話發音不標準、媽媽是「大陸妹」,就是種族歧視;或是笑別人胖、醜、娘娘腔等人身攻擊,都不受言論自由的保護。
正因如此,政府打算推動《族群平等法》,希望能在法案中明令禁止辱罵、侮辱族群語言,促進族群和諧。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表示,《族群平等法》在國際間並不罕見,雖然名稱不同,但規範的內容相似,都希望避免人民間的言語傷害演變成族群衝突。
美國加州、佛羅里達等十幾個州,都明文規定禁止焚燒十字架。過去美國歷史中,燒十字架的儀式多數伴隨著對黑人的私刑與恐嚇,演變成一種族群仇恨行為。德國規定公然展示納粹旗幟或標示,是犯法行為;奧地利規定不能公開否認納粹大屠殺,至今已有人違法被判刑;南非的憲法、加拿大刑法和英國的公共秩序法,都禁止故意對特定種族的仇恨言論或是行為。
《族群平等法》真的能讓歧視語言與行為消失嗎?廖元豪表示,不夠完整的法律會讓國人無所適從、草木皆兵,引發剝奪言論自由的爭議。建議修法機關要具體定義被禁止的歧視言論與行為,參考國內常見的惡性歧視言行,列為規範;並加上懲罰性的民事賠償或是刑罰,讓行政與司法機關能夠明確開罰。
不過,立法只是消極作法,因為禁止歧視的言行無法消弭內心的誤解與成見。廖元豪提醒家長,言教和身教一樣重要,平日不合宜的言行常在無形中影響兒童,造成校園中的口語暴力或是嘲笑,家長要做好榜樣,不讓兒童有機會模仿歧視性的言行。「法律是死的,無法禁止所有的歧視言行,必須靠大家的認知主動改變自己,用一視同仁的角度來看社會中的每個人。」
管中祥則表示,言論自由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國人歷經了艱辛的抗爭過程,才有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大家要好好珍惜,不應濫用,不要讓自由變成傷害別人的工具。
 |
編輯臺觀點
臺灣是多元移民社會,從歷史發展來看,不同時間點陸續有不同的族群來到臺灣生活。要達到族群平等,化解衝突,必須以同理心尊重彼此差異。推動教育讓下一代擁有正確的族群觀念,並了解言語的力量與限制。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許文翼 臺北縣萬里國小
■我覺得不當的言論會引起糾紛,例如不小心被撞倒,會很生氣罵人,但其實對方可能是無心的。有的人講話很傷人,例如我考不好就曾被朋友責怪,有的人還會因為家境窮困沒錢買衣服被嘲笑。我們都沒有權利惡意批評、攻擊他人。
張語婕 新竹縣內灣國小
■大家應該針對問題好好尋求解決的方法,別再吵吵鬧鬧。臺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對於辱臺言論可以加以批判或制止。每一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希望大家能平心靜氣的看待這些問題。
李季凡 高雄市勝利國小
■我覺得沒必要刻意說自己是臺灣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還是新臺灣之子,我和同學之間都不會在意彼此是來自哪個族群,大家都在臺灣長大,就是臺灣人,都要相親相愛,不是嗎?
讀報講堂
言論自由 建立在彼此尊重
李茂琳 宜蘭縣北成國小教師
言論自由是什麼?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開玩笑、吵架怒罵和網路文字,都應該尊重每個生命體。請運用智慧讓自己成為善用言論自由,且克盡義務提升社會品質的小小實踐家。
- 最近行政院長希望推動哪一項法案讓社會更和諧?起因是哪一件社會事件?
- 有哪些國家明文規定「禁止故意對特定種族的仇恨言論和行為」?
- 什麼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舉例說明嗎?
- 法律真的能保障人民免於言行的歧視嗎?有沒有具體作法可以營造彼此尊重的環境?
- 自己是不是有哪些言詞曾傷害別人?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論自由,才能傳遞友善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