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會議 朝野溝通平臺
報導/諶淑婷、趙瑜婷、莊舒仲、李榮茂
民進黨送出「民間國是會議」邀請函給總統馬英九,邀請他參加二月下旬的民間國是會議。根據聯合晚報的報導,總統府發言人表示,執政團隊收到邀請函後,會評估適當的參與方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提醒總統,如果參加民間國是會議,要做好心理準備,傾聽民間不滿的情緒與聲音。
民進黨副祕書長陳其邁和臺聯祕書長林志嘉,上週拜會總統府祕書長詹春柏後,遞交民間國是會議的正式邀請函,希望總統能親自出席訂於二十一日、二十二日登場的民間國是會議。
總統府發言人表示,只要是有助於朝野和解與救經濟的議題,政府都關心、重視。不過,朝野互動應該是雙向的,總統府也歡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往總統府與馬總統共商國是。
陳其邁表示,民間國是會議召開的緣起,是因為國內外面臨經濟環境惡化,民眾失業問題嚴重,以及兩岸開放議題,民間都有不同的意見,因此,希望馬總統能夠親自參加這場國是會議,聽一聽人民的心聲,共同解決問題。此外,民間國是會議也是執政黨與在野黨領袖最好的見面場合。
即將舉行的民間國是會議,近日如火如荼的舉辦分區預備會議,主辦的在野黨與民間團體希望總統親自出席傾聽民意,修改施政方針。不少學者專家也對這場會議樂觀其成,認為這是政府與民眾溝通施政方向的管道之一。
「國是會議就是國事會議,『是』為是非的『是』,代表將國家重要的計畫與政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義周說,當政府要執行政策時,由所屬機關負責擬定,再送到立法院審查,通過後就可執行,這是體制內的作法,國是會議則屬於體制外的活動。
以教育措施為例,教育部在規畫新政策時,會先蒐集學校與專家意見,整合後於行政院提出,再送到立法院進行討論,由立法委員決定提案是否通過推行。參與過程都是體制內相關的官員和民意代表,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度較低。
劉義周說,當國家面對不尋常的狀況,無法靠單一機關決策,需要廣納人民想法,蒐集體制外更多意見時,就會發起國是會議。
國是會議發起單位可能是在野黨或民間團體,也可能是總統。前總統李登輝就曾在改革憲政時,主動發起兩次國是會議(其中一次稱為國家發展會議)。當時李前總統在全國各地舉辦許多座談會,聽取各界領袖意見。劉義周說,憲政改革是重大決策,舉辦國是會議能讓當政者聽到更多民間聲音外,也能藉機讓全民了解改革內容與過程,尋求民眾的支持,是非常好的雙向溝通。
自二○○四年起,開始有青年國是會議。過去青年並沒有合適的管道可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意見,更別說是將意見直接上達給政府官員,因此,青年國是會議可以說是臺灣民主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國內也有勞工國是會議、婦女國是會議,劉義周表示,這些會議都限定相關團體參加,議題焦點比較集中,通常是以團體希望達到的目標而定,政府部門不一定會參加。劉義周建議官員如果受邀,應該大方參加,聽取意見的同時也尋求政策的支持。
以現在臺灣社會環境來說,表達政治意見的管道很多,國是會議是其中之一,這在成熟民主國家中是很正常的活動,能夠鼓勵人民多表達自己意見。劉義周也鼓勵小朋友,如果發現校園生活出現問題,要勇於向教師提出;如果問題遲遲沒改善,也可和同學集合起來,正式向校長或行政單位提出,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如何參與公共事務。但他提醒小朋友別忘了保持民主風度,尊重每個人表達意見的權利。
 |
編輯臺觀點
儘管民間國是會議是在野黨主辦,但他們也是國家的一分子,即使是反對的言論,總統也必須傾聽,並闡述自己的執政理念,才是最佳的雙向溝通。小朋友也要學習提出意見與接納他人看法,才能增進團體的進步與團結。
讀報熱線
喜歡今天的新聞嗎?歡迎來信和記者分享讀後心得或疑問。a0202@email.mdnkids.com
郭育伶 臺北縣永定國小
■如果學校能開國是會議,討論學生的權益及問題,也很不錯。例如學校規定下課時在操場不能奔跑,但玩「紅綠燈」時走路是抓不到人的,我希望透過會議,校方和學生一起討論出能避免受傷又能開心玩的辦法。
周欣妤 嘉義縣南興國小
■我希望每年兒童節能有不一樣的體驗,建議學校在兒童節前舉辦校園國是會議,讓學生提出意見與看法,例如搭乘高鐵戶外教學,訪問育幼院,舉辦跳蚤市場,義賣所得捐給慈善團體等,我相信這樣歡度兒童節會更有意義。
張皓勛 屏東縣信義國小
■國是會議的意思,應該是集思廣益,透過很多人的建議來改善問題。學校也可以召開類似會議,讓學生表達意見,例如我會建議多辦戶外教學活動,讓自己增加自然方面的知識。
讀報講堂
參與公共事務 展現民主風度
蔣琬斯 高雄縣立路竹高中教師
在野黨和民間團體邀請總統馬英九參加民間國是會議,希望他利用這個機會,傾聽民間對目前經濟與政治的意見。這樣的民主活動不但能讓當政者聽到民間的聲音,還能乘機闡述自己意見。在民主時代,全民都要學習參與公共事務,並且在良好的民主風度下,表達自己的意見,小朋友也要努力做到。請回答以下五個問題:
- 國是會議有什麼意義?
- 一般而言,政府要執行政策時,體制內的程序為何?
- 什麼時候會需要舉辦體制外的國是會議?
- 哪位國家元首曾發動兩次國是會議?為什麼?
- 你有沒有什麼意見想透過「校園國是會議」討論?
|